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皆儿戏耳。

实际上这数目突升突降的古怪,倒并不是儿戏,只是一种虚伪的造作。洪武十四年(1381)的户口数,也许是实际上经过调查,永乐元年(1403)的数字,只是臣下故意假造,去博得皇帝高兴的趋奉行为。以后流亡渐多,原额十去四五,册籍只是具文,州县官臆度造报,中央也就假装不知道。以此忽升忽降,竟和实际情形毫不相干。在田土数目方面也是同样的古怪,洪武二十六年(1393)时核天下水田,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到弘治十五年(1502)天下土田只剩四百二十三万八千五十八顷,一百零九年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251)户口和土田日渐消减,当然有其他种种原因,不过,农民的逃亡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逃亡的情形因政治的腐败而加速发展,登记人口和土田的黄册制度由之破坏,使农民和土地不相联系。这影响,一方面,慢慢地,统治阶级的基础因之日益动摇;另一方面,治安不能维持,农民叛乱接踵而起。在反面,逃民此往彼来,被抛弃的土地为地主所兼并,农民却跑到另一地带去和人争地。土地分配因之愈加不均,地主和贫农的关系也愈趋恶化。在这情形下,从天顺到正德爆发了几次空前的农民叛乱。

作者附识:这原是我预备要写的《明代的农民》一文中的一段札记。因为篇幅的限制,材料未及全盘整理,行文系统未能如意。凌乱破碎之处,自知不免。阅者谅之。

* * *

(1)《毛泽东选集》卷二第625页。

(2)《明太祖实录》卷五。

(3)《明太祖实录》卷三三。

(4)顾炎武:《日知录》卷一〇,《开垦荒地》。

(5)《明太祖实录》卷二九。

(6)《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

(7)《明太祖实录》卷五三。

(8)《明太祖实录》卷一四八、二五〇。

(9)《明太祖实录》卷九六、一九三。

(10)《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二、一六四。

(11)《明太祖实录》卷一八。

(12)《明太祖实录》卷二五〇。

(13)《明太祖实录》卷二二。

(14)《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卷二三六、卷二四三;《明史》卷七七,《食货志》卷一。

(15)《明太祖实录》卷五三。

(16)《大明会典》卷一七,《户部田土》。

(17)《大明会典》;《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三。

(18)《明太祖实录》卷二一。

(19)《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三。

(20)《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六。

(21)《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三;《明史》卷七七,《食货志》卷一。

(22)赵翼:《陔余丛考》卷四一,《凤阳丐者》。

(23)《明太祖实录》;《明史》卷八八,《河渠》六,《直省水利》。

(24)《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三;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二,《水利》。

(25)《明太祖实录》,卷一五;《明史》卷一三八,《杨思义传》。

(26)《明太祖实录》,卷二七、二〇七;查继佐:《罪惟录》;《明太祖本纪》卷一。

(27)《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五、二二二、二三二、二四三、二四六;《明会典》;朱国桢:《大政记》;《明通纪》。

(28)《明太祖实录》卷七七、二四三。

(29)《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五;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四,《开国规模》。

(30)《古今图书集成》,《农桑部》。

(31)《明太祖实录》卷三〇。

(32)《明太祖实录》卷六一、二二三。

(33)《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六。

(34)《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二、一一八、一五三、一五九、一六三。

(35)《明太祖实录》卷二七。

(36)朱彝尊:《明诗综》卷一〇〇。

(37)《明太祖实录》卷三八。

(38)《明太祖实录》卷六九、二二〇。

(39)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三,《重惩贪吏》。

(40)《明史》卷二八一,《循吏传序》。

(41)《大诰续诰》。

(42)《明太祖实录》卷一三〇。

(43)《明太祖实录》卷五三、二〇二、二一一、二三一;朱健:《古今治平略》;《明史》卷七八,《食货志》卷二。

(44)《明太祖实录》卷一四〇、二一四。

(45)《明史》卷七七,《食货志》卷一,《田制》。

(46)《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

(47)《明太祖实录》卷二〇六。

(48)《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四。

(49)《明太祖实录》卷二三〇。《明史·食货志》:“赋役作夏秋二税,收麦四百七十余万石,米二千四百七十余万石。”

(50)《元史》卷九三,《食货志》,《税粮》。

(51)《明史》卷七八,《食货志》卷二,《赋役》。《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一:“山东济南府广储、广丰二仓,粮七十五万七千百,蓄积既多,岁久红腐。”

(52)《明太祖实录》卷一四〇;卷二一四:“二十四年(1391)为户一千零六十八万四千四百三十五,口五千六百七十七万四千五百六十一。”口数比十四年少三百万,是不应该的,可能传写有错误,今不取。

(53)《明史》卷七七,《食货志》卷一,《户口》。

(54)《元史》卷九三,《食货志》。

(55)《明史》卷七八,《食货志》卷二,《赋役》。

(56)《明太祖实录》卷九六、九八、一〇二。

(57)张勃:《吴录·地理志》;《南史》,《呵罗单传》《干陀利传》《婆利传》《中天竺传》《渴盘陀传》;《北史·真腊传》;《梁书·林邑传》;《唐书·环王传》。

(58)《南史·高昌传》;《唐书·地理志》。

(59)明丘濬《大学衍义补》:“至我国朝,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故表出之,使天下后世,知卉服之利,始盛于今代。”

(60)孔鲋《小尔雅》:“麻纻葛曰布。”桓宽《盐铁论》:“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仅麻枲,故曰布衣。”《陈书·姚察传》:“门生送麻布一端,谓之曰:‘或所衣者,止是麻布。’”

(61)元王祯:《木绵图谱序》,引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