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译者序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籍目录 章节列表 下一章



    马克·吐温(1835—1910)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①(1884,简称《赫克》)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十年前(1984),美国文坛为《赫克》出版一百周年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和学术讨论,也出版了一些研究马克·吐温,特别是他的《赫克》的专著。专门为一位大作家的一本名著而举行如此广泛的纪念和专门的研究,这在世界文坛上也是少有的盛事。
  这是因为《赫克》的意义不一般。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②其他的名家象埃略特、屈里林、巴灵顿、福克纳等,都有类似的评价。经过百余年的历史检验,《赫克》之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世界名著,殆已成定论。
  《赫克》的意义,事实上已变超出文学的领域而成为美国文化的珍品。在20世纪,电影、电视等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社会风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其影响之大,常使世人为之惊叹。这在美国尤其如此。而回顾美国的电影史,自从第一架活动电影机于1895年发明,百年来却一直偏爱马克·吐温迷人的小说,尤其是《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美国电影界在1900年便拍了《汤姆·莎耶历险记》的黑白片。1917年拍了《赫克与汤姆》黑白片。1920年又拍了《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黑白片。拍片的公司为著名的派拉蒙电影公司,导演为著名导演威廉·特蒙特·泰勒。赫克由路维斯·索琪卡勃扮演,“国王”由汤姆·奥·贝茨扮演,“公爵”由考拉尔·亨佛莱扮演,杰姆由乔治·李特扮演。当时的《纽约时报》对影片作了好评。
  --------
  ①关于马克·吐温的生平,参阅附录《年表》。
  ②海明威《非洲的青山》,纽约,1935,22—23页。
  在市场经济国家,观众、票房价值决定电影公司的选题。观众并未满足于看过一次《赫克》就算了。于是在第一部黑白片以后的十一年,同一个公司再一次拍了《赫克》,全长73分钟。在这以后八年(1939),另一家公司,米高梅公司又拍了《赫克》,这一次扮演赫克的乃著名童星密克·隆尼。同一个公司(米高梅),在21年后(1960),第一次把《赫克》拍成彩色片,由埃迪·霍格斯扮演赫克。又14年以后(1974)美国艺术家——读者文摘拍了彩色片《赫克》。从1920年到1974年,历时半个世纪,同一部小说《赫克》,在美国拍成黑白片与彩色片,前后达五次。一部文学名著,成为文化上如此被热爱的珍品,也许还不多吧①。
  --------
  ①贝里·佛伦克《拍成电影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载《批评家论赫克·芬——百年纪念评论选1884—1984》,纽约,1984,271页。
  意味深长的是,马克·吐温的作品,包括《赫克》,不仅成了美国文学与美国文化的珍品,也为俄国人所喜爱。据一个资料记载,从二十年代的早期到四十年代,在前苏联发行的马克·吐温的作品,达3,000,000册之多①。美国的苏联文学专家第明·勃朗教授说,“在苏联,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汤姆·莎耶历险记》和《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②。”有意思的是前苏联还把《赫克》拍成电影,那是1973年的事。虽然当时还是冷战的年代,苏联著名的电影制片厂——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把《赫克》拍成了电影。导演为著名导演乔治·纳·丹尼莉娅。赫克由小学四年级学生十一岁的卢马·马第亚诺夫扮演。场景摄于第聂伯河上和波罗的海地区(原立陶宛)。当地的大河及河上市镇,颇类似密西西比河上的风光③。
  此外至少有两次拍成电视,一次是1975年,又一次是1978年②。



书籍目录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