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二章 剥玛尔叙阿斯的皮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如果说米开朗琪罗是个邋遢而有时忧郁、孤僻的人,拉斐尔则正好相反,他是有教养人士的绝佳典范。当时无人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彬彬有礼、性情温和、为人宽厚。就连以恶意诽谤他人名声而著称的诗人兼剧作家彼得罗·阿雷蒂诺(Pietro Aretino),也找不出坏字眼来批评他。他写道,拉斐尔的生活“阔绰不像一般老百姓,凡是有需要的文科学生,他都不吝给予精神和金钱上的帮助”。[1]教皇副文书之一的卡尔卡尼尼则盛赞拉斐尔虽有过人天赋,却“一点儿也不高傲;事实上,他为人和善有礼,不排斥任何建议,也乐于聆听他人意见”。[2]

与拉斐尔不是直接认识的瓦萨里也称赞拉斐尔品格高尚无瑕。他说在拉斐尔出现之前,大部分艺术家显得“有些粗俗,甚至野蛮”(米开朗琪罗无疑也在他此一评价之列)。[3]瓦萨里将拉斐尔和蔼、有礼的特质,归因于他是由母亲马姬雅·洽尔里一手带大,而未送到乡下由奶妈带大。瓦萨里认为,若是由奶妈带大,他很可能“在农民或一般人家里”,耳濡目染到“较不文雅甚至粗俗的生活方式和习性”。[4]拉斐尔在母亲亲自哺育下,发展出圣人般的高洁性格,据说连动物都乐于与他亲近(不由得让人想起来自翁布里亚山区而同样圣洁的人物——阿西西的圣方济,据说鸟兽也爱与他为伍)。除了讨人喜欢的性格,俊美的相貌更为拉斐尔增添魅力。修长的脖子、椭圆的脸、大大的眼睛、橄榄色的皮肤,非常俊秀,扁鼻、招风耳的米开朗琪罗相形之下更显望尘莫及。[5]

米开朗琪罗努力解决《大洪水》问题时,拉斐尔也开始在梵蒂冈教皇住所的绘饰工作。应聘与他合作的既不是佩鲁吉诺,也不是平图里乔(两者都曾是他师父),而是巴齐。这两人搭档实在叫人大出意外,因为巴齐这个人比米开朗琪罗更“古怪而匪夷所思”。他的湿壁画制作经验丰富,刚在锡耶纳附近的橄榄园山修道院花了五年时间完成以圣本笃生平为题的大型组画。他还是齐吉这个有钱的银行业家族最欣赏的艺术家。但比起画作,他不合流俗的怪异行径更为人所知。最古怪的行为无疑是他在家里养了多种动物,包括獾、松鼠、猴子、母矮脚鸡,以及他会教其讲话的渡鸦。他还一身奇装异服,例如凸花纹紧身上衣、项链、色彩浓艳的帽子,以及瓦萨里所大为不屑的、“只有小丑和江湖郎中才会穿戴的类似饰物”。[6]

巴齐小丑般的怪诞打扮,让橄榄园修道院的僧侣看得目瞪口呆,因而为他取了外号“疯子”(Il Mattaccio)。修道院以外,他则以“索多玛”(Sodoma)之名而为人所知。索多玛意为鸡奸者,据瓦萨里的说法,“他身边总有男孩子和脸上白净的小伙子为伴,而且对他们的爱有失礼俗”,[7]因此有了这个外号。若考虑到文艺复兴时期一般画家的性倾向,为何独独巴齐有这外号,就有点令人费解。在罗马,鸡奸者得受火刑处死,索多玛既然有个公然带有鸡奸者的外号,却不仅活得好好的,还功成名就,个中原因为何,实在叫人费解。无论如何,他不仅不排斥,还乐于使用这个外号,“以三行诗节隔句押韵法(terza rima)撰写以它为题的诗歌,并和着鲁特琴音,流畅唱出这些诗歌”。[8]

拉斐尔、索多玛受命绘饰的那间房间,距尤利乌斯寝室只有几步之遥。这间房间曾充作教皇法庭(Signatura Graziae et Iustitiae),因而在十六世纪下半叶有了“署名室”的称呼。但尤利乌斯当时打算用来作为私人藏书室。[9]他不是爱读书之人,却费心搜罗了二百二十卷的可观书籍,并凭借这些珍藏辟成名头颇为显赫的伊尤利亚图书馆。这些书籍由博学的人文主义学者托马索·因吉拉米(Tommaso Inghirami)保管,他也是藏书更丰富的梵蒂冈图书馆馆长。[10]

图书馆的装饰风格,自中世纪起就一直依循标准格式。拉斐尔应已从当时的多个图书馆,包括乌尔比诺公爵费德里戈·达·蒙特费尔特罗的图书馆,熟悉此类装饰的布局。图书馆的墙或天花板上,饰上四个寓言中的女性人物,分别代表图书分类的四大主题,即神学、哲学、法学、医学。画家通常还会加上在各特定领域卓然有成的男女人物肖像。署名室的装饰构图谨遵这项传统,但诗学取代了医学,这无疑是因为尤利乌斯偏爱诗人甚于医生。每面墙上各绘一幅场景阐述一个主题,墙上方的拱顶上则对应四主题,画上四名女神,女神画在圆形或方形框里。这种几何形外框构图正是尤利乌斯原属意在西斯廷礼拜堂顶棚上呈现的构图,后来摒弃未用,却在此得以实现。[11]绘饰时,书籍装箱,成排堆放在地板上。

这个构图在拉斐尔抵达罗马前就已定案,拉斐尔加入绘饰行列前,索多玛已开始在拱顶作画。但署名室绘饰工程初期的分工情形,就和西斯廷礼拜堂初期一样不详。瓦萨里在索多玛的传记里说,这位怪人艺术家花太多心思在养动物上,延宕了拱顶工作进度,教皇不满,才找来拉斐尔。不管是否属实,拉斐尔开始绘饰署名室顶棚角落的矩形画,最后完成了这四幅画中的三幅。[12]这四幅画均是3.5英尺宽,4英尺高,面积不算太大,有经验的湿壁画家用一个乔纳塔就可画完。

完成的第一幅是《伊甸园里的诱惑》(Temptation in the Garden)。拉斐尔应已从多处他人作品,包括马索里诺在佛罗伦萨布朗卡奇礼拜堂所绘的作品,熟悉了这个题材。在拉斐尔笔下,夏娃拿小果给亚当,蛇则盘绕在智慧树树干上,从粗枝后面探头看。蛇作女人相,长发,裸露胸脯(堪称是不带鳍而盘卷身子的美人鱼),符合中世纪厌恶女人的传统。

但夏娃这个形象比蛇还有意思。裸像是当时人们品评大艺术家水平高低的标准,而这幅场景正给了拉斐尔机会,在湿壁画上画出一对裸像。他笔下的夏娃赤身裸体,只有重点部位靠灌木枝叶遮住,臀部和肩膀分别转向不同方向,全身重量靠右脚支撑,使左半身拉长,右半身缩短。这种非对称姿势,通称“对应”(contrapposto),是起源于古希腊的人体表现手法,一个世纪前经多纳泰罗等雕塑家之手而重新勃兴。以多纳泰罗为例,他使人物的臀部轴线、肩膀轴线形成对比,以此营造出动态幻觉。拉斐尔这时很可能已见过多纳泰罗的早期著名作品——佛罗伦萨奥尔珊米凯列教堂外壁龛里的《圣马可像》(St.Mark)。不过,他的夏娃形象的创作灵感不是来自多纳泰罗,而是来自另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过去四年,这位艺术家的影响力就像仰之弥高的巨像时时笼罩着他。

一五○四年拉斐尔搬到佛罗伦萨,以便欣赏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的湿壁画竞技。他们两人的宏大草图在新圣母玛利亚教堂一起展出时,拉斐尔和佛罗伦萨每个上进心切的艺术家一样,将两幅草图都依样画了下来。但当时,达·芬奇似乎比米开朗琪罗启发他更多,且他研究达·芬奇风格之仔细,比几年前他研究佩鲁吉诺的风格更甚。他所受的影响显然不仅来自《昂加利之役》,因为达·芬奇其他素描、画作的主题,很快也出现在他自己的作品里。达·芬奇的《圣母子与圣安娜》(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草图(一五○一年在佛罗伦萨首度公开展出),教他将人物以金字塔状布置,以此平衡构图,让成群人物显得紧凑且井然有序。拉斐尔在佛罗伦萨期间所画的许多幅圣母子画作均竭尽所能探索此一构图的不同布局,因而有艺评家称它们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