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一五一二年春,拉文纳有人生下一名骇人的怪胎。传说他是修士和修女所生,也是过去一连串困扰该城的怪胎(人婴和兽仔都有)中,最新而又最丑怪的一例。拉文纳人认为这些怪物是不祥之兆,拉文纳总督科卡帕尼得知这最新降生的怪胎(人称“拉文纳怪物”)后,大感不安,立即呈报教皇说明他的怪样,并提醒说如此怪胎降生意味将有灾殃降临。[1]
科卡帕尼和教皇当然会担心这类凶兆,因为拉文纳是供应神圣同盟军械的军火库所在地。这一因素加上它位处意大利北部,使它极易成为法军的攻击目标。这年冬天,神圣同盟对法军的胜利迅即成为明日黄花(消逝之速差不多和赢得时一样快),而这主要因为法军的年轻将领,路易十二的外甥迦斯东·德·富瓦(Gaston de Foix),一连串高明的调度扭转了局势。迦斯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部挺进半岛,一路收回法国多处失土,很快就赢得“意大利闪电”的美称。二月初,他已从米兰挥军南下,打算替波隆纳解危。这时波隆纳正受到卡多纳包围,卡多纳部队以远程火炮猛轰,试图瓦解城内人民抵抗,使之出城投降。迦斯东之进逼波隆纳,未经过已有教皇部队埋伏的摩德纳城,反倒走亚得里亚海沿岸,率部以惊人的强行军越过厚厚的积雪,从反方向逼近。二月四日晚,在大风雪掩护下,他溜进波隆纳城,攻城士兵完全未察觉。隔天,迦斯东增援部队出现在城墙上,卡多纳士兵一见,士气大挫,不久拔营撤军,波隆纳随即解围。
如果说教皇得知围城失败后非常愤怒,那么十四天后再收到迦斯东连连告捷的消息更是怒不可遏。趁着卡多纳撤兵,这位年轻指挥官离开波隆纳,率军再度展开迅雷般的大行军,目标指向北边的布雷西亚。威尼斯人固守的布雷西亚难敌其锋,再度落入法国人手中。秋风扫落叶般出人意料的战绩,套句某编年史家的话,使他“威震寰宇,威名之盛史所罕见”。[2]但迦斯东的攻势不止于此。奉路易十二之命,他调头南下,率两万五千名部下往罗马进发。如果说比萨公会议罢黜教皇的企图功败垂成,这次迦斯东看来似乎不会失手。
尤利乌斯得悉拉文纳生出怪物后,似乎还不是太担心,但到了三月初,他却基于安全理由,离开梵蒂冈的住所,搬进圣安杰洛堡(历来受围困教皇的最后避难所)。迦斯东离罗马还颇远,但尤利乌斯眼下却有更迫近的敌人待解决。罗马城诸男爵见法军逼近,机不可失,开始武装,准备攻打梵蒂冈。甚至有人阴谋要劫持尤利乌斯作为人质。
搬进圣安杰洛堡不久,教皇出人意料地刮掉了胡子。将法国人逐出意大利的誓愿远未实现,但他一心要在复活节召开拉特兰公会议,刮掉胡子似乎表明他打算让自己和罗马教廷都改头换面。并非每个人都欣赏他这一举动。枢机主教毕比耶纳在写给乔凡尼·德·美第奇的信中,不怀好意地说陛下留胡子比较好看。
虽有敌人虎视眈眈,教皇并未因此吓得不敢出圣安杰洛堡一步。圣母领报节那天,他离开避难所,前去西斯廷礼拜堂巡视米开朗琪罗的工作进度,这是他刮胡子后首次公开露面。[3]这次巡视大概让尤利乌斯首次看到了新完成的《创造亚当》,但他对这幅画有何看法,很遗憾未留下记录,因为报告他这次行程的曼图亚使节,着墨的重点似乎在教皇刮了胡子的下巴,而非米开朗琪罗的湿壁画。
工程已进行近四年,教皇和米开朗琪罗一样急于见到工程完成。但一五一二年头几个月,湿壁画绘制进度似乎慢了下来。一月初,米开朗琪罗写信给博纳罗托,说湿壁画就快全部完工,“大约三个月后”就会回佛罗伦萨。[4]这项预测超乎寻常得乐观。他和他底下那群有经验的湿壁画团队,花了将近两年才画完顶棚前半部,如今他竟会认为花七个月就可以完成后半部,实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句话说明若不是他胸有成竹,就是他欲完成这件工程的心情已到迫不及待的地步。果然,三个月后,复活节临近之时,他不得不修正这个进度表。他告诉父亲,“我想两个月内就会结束这里的工作,然后回家”。[5]但两个月后,他仍然在为工程埋头苦干,何时完成仍未可知。
画完《创造亚当》和其两侧的人物,包括拱肩与弦月壁里的人物后,他再往里推进,画拱顶上的第七幅《创世纪》纪事画。这又是一幅“创造”场景,画中上帝以极度前缩法呈现,飘在空中,双手外伸。画中所描绘的是七日创造中的第几日场景,未有定论。先前米开朗琪罗从地面看过自己的作品后,已决定以简驭繁,因此绘制这幅画时,他尽可能减少形体和色彩的运用,只呈现上帝和几名二级天使翻飞在两色调的浅灰色天空中。细部描绘的极度欠缺使这幅画的主题极难断定,有人说是“上帝分开陆与水”,有人说是“上帝分开地与天”,也有人说是“创造鱼”。[6]虽然手法简约,这幅画却用了二十六个乔纳塔,也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此前完成的《创造亚当》只用了十六个乔纳塔。
米开朗琪罗进度变慢的原因之一,可能在于上帝的姿势。以前缩法呈现的上帝身体,象征了米开朗琪罗手法上的转变。在上帝身上,他用到了仰角透视法这种高明的幻觉技法。米开朗琪罗初接礼拜堂的绘饰工程时,诚如布拉曼特所说,对此技法毫无经验。后来,仰角透视法却成为这位湿壁画家的基本手法之一。这一手法的用意在于借助拱顶上诸人或诸物间的远近关系,让观者感觉头顶上的人物如置身三度空间,栩栩如生。米开朗琪罗已用前缩法呈现过数个人物,例如门墙上两个三角穹隅里的哥利亚和荷罗孚尼。但西斯廷拱顶上的其他许多人物,大体来讲,虽然姿势颇见新意,却让人觉得是平贴着画面,未有跳出来的立体感。换句话说,他们就像是画在平坦、直立的墙上,而不像是画在高悬于观者头上的拱顶。
米开朗琪罗之所以决定尝试这种前缩技法,无疑又是受了前半部拱顶湿壁画揭幕后的影响。先前他已在礼拜堂东端尽头画了一横幅的蓝天,借此营造出跳脱顶上壁面的立体空间幻觉。这是种不算太强烈的错视画法效果,有助于赋予建筑整体失重而几近梦境般的感觉。面对这幅新场景,他认识到必须有更突出的表现。
于是,在这幅《创世纪》纪事场景里,上帝似乎以四十五度的角度飞出拱顶平面,飞向观者。根据地面上得到的视觉效果,上帝几乎是头下脚上地往下飞,头与手伸向观者,双腿拖在后面。瓦萨里称赞这种技法,说人走在这礼拜堂里,“无论走到哪,上帝总面对着你”。[7]
米开朗琪罗在这幅画里的前缩法运用得如此出色,不由让人想起一个有趣的问题。他曾说艺术家应“眼中有圆规”,[8]也就是说画家必须光靠直觉就能安排妥当画中元素的远近关系,而不必借助机械工具。眼中有圆规的最佳范例当属吉兰达约,他对罗马的古圆形剧场和水道桥所画的素描,未用到任何测量工具,却精准无比,令后来的艺术家大为震惊。但并非每个人都有幸拥有这过人的天赋,就连讲究一切唯心的米开朗琪罗,可能也借助人造工具画成了拱顶上的前缩人像(如这里所说的上帝)。在这之前,当然还有艺术家设计或使用了透视法工具。一四三○年代,阿尔贝蒂发明了他所谓的纱幕(veil),以协助画家作画。纱幕是由线交叉织成的网状物,摊开紧绷在画框上,以创造出由无数正方格构成的格网。艺术家透过格网研究被画物,将格网上的线条依样画在纸上作为依据,然后将透过格网所见到的人或物依样画在同一张纸上。[9]
达·芬奇和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