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银行业务监督人员看来,个别商人与个别银行的损失原则上都是无关紧要的。危险的是大银行和投资公司一旦丧失支付能力,因此使整个体系陷入威胁之中。一家金融机构的破产在一夜之内会牵连损害许多别的金融机构,引起一种世界范围的多米诺效应。“然后风险蔓延到交易所,从那里影响到汇率变动,并因此影响到实际经济。”1994年初,德国储蓄银行联合会主席霍尔斯特·科勒十分担心地说,这样一种“风险转换连锁反应”是“非常可能的”。商贸活动突然停顿,整个体系陷入萎缩,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场全球性危机,就像1929年10月世界所经历的那个黑色星期五那样。
科勒选择原子技术工程师的基本术语“必须想到的事故极限”作了正确比喻。所谓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与核电站风险完全类似。导致紧急事件的可能性概率是很小的,然而潜在的可能的为害范围却几乎是无限的。因此,大工业国银行产业部门的官方监控机构多年来已贯彻实行强制性法规。例如自1993年以来,从东京到法兰克福都有一条基本规定,任何银行都必须从自己的资本中安排出一笔数额至少相当于所有未收回贷款总额8%的款项,如果有一笔大型贷款被拖欠不还,那么必须随时准备用这笔资本填补亏空,金融衍生物的交易使这种防御措施变成十分荒谬的东西。因为商人们的许多并不知道的贸易项目在商贸结算中大多不会出现,这样一来,如何评估风险,完全听凭金融机构自己决定。
自从金融丑闻和事故不断出现以来,许多观察家大声疾呼,发出警告。美国官方有价证券管理机构证券与汇兑委员会领导人阿瑟·莱维特在巴林银行事件前夕就提醒人们:“现在已经到了紧急关头。”1992年以前曾担任汉堡州中央银行总裁,兼任德意志联邦银行董事会成员的威廉·诺林迫切要求必须尽快制定“使金融机构能够自我保护”的国际政策,对于金融系统的“超级连锁反应”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而美国银行家、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副总裁候选人费利克斯·罗哈廷也认识到,在新的金融手段和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商贸技术的结合中隐藏着致命的破坏力量,它能够引起一种摧毁性的连锁反应,与原子武器相比,金融市场今天成了破坏稳定的更大危险。联邦德国金融监督委员会副主席约辛·萨尼奥也持相同意见。巴林银行比较起来还只是一件小事故,如果有一位国际炒家从中介入,问题就大了。类似戈德曼·萨克斯、梅里尔·林奇式花旗银行这样的房地产商人为数不多,但是能把绝大部分金融衍生物的交易集中到它们身上。这些金融枢纽若有一个运转失灵,“整个金融网络瞬间就会经受严峻重大考晚’。萨尼奥建议说,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世界范围联网的“登记注册中心’,在进行大笔金融衍生物交易的时候,就像现在国内大宗贷款一样,必须要向这个中心登记。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在什么地方市场正在积累巨大风险。萨尼奥说;“推动贸易的强大力量实在是过分强大。”就连从事快速跨国货币交易的火冒险家格奥尔格·索罗斯也提醒人们要小心。1995年1月他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研讨会上对来自公司经理阶层和世界政界的3000多名听众宣布说,财政金融系统毫无防御重大危机的准备,在危机关头会面临全面崩溃的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们提出这么多的警告,但是迄今为止情况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人们要求建立的登记注册中心,就像人们对严格法规的呼吁一样,已从辩论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瑞士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有一个常设协调小组的大金融市场监控机构,同银行界院外活动集团就应当采取什么方法抵御金融风险已经讨论了两年之久。1995年12月,这场争论产生了一项没有约束力的基本路线,让各家银行评估自己的风险,要求它们维持相当于自身资本3倍的货币总量,只有这样才能经受风险考验。
这项建议在3年以后也许会变成法律规定,目前辩论已暂时安静下来,但是它肯定不是一种真正有效的安全措施。就连埃德加·迈斯特尔也间接承认,德意志银行的董事会在接受对银行业务的监督。1996年1月他在陶努斯山上一个戒备森严的会议大楼中向“欧洲风险控制圆桌会议”提交一份报告,当时正是巴塞尔建议通过6周以后。报告对参加会议的研究金融行业风险的专家们流行使用的计算方法的许多缺点提出批评,许多模式包含“过于简单化的例外”,没有把“汇率的极端波动”考虑在内,使人无法从过去推断出将来的情形。最后,几乎没有考虑到“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五金公司和巴林银行事件就是如此。换句话说,自我组织的风险管理恰恰是在最迫切需要的时候,也就是在发生预测不到的大规模市场运动的时候失灵。曾于1995年夏以前在德意志银行负责金融衍生物交易的托马斯·费舍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位普通交易员解释说:“糟糕的是,人们根本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都要向外抛售,只有少数人想要——市场已无支付能力。”在这种形势下所有计算模式都已不再适用,3秒钟内,商人们的损失达到极限,陷入破产。
这种危机风险由于在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爆炸性薄弱环节而进一步加剧。对于这个薄弱环节,人们大都尴尬地进而不谈。电子化金融交易市场的高科技建构并非一切都十全十美。在谈判桌上或在交易所大厅内迅速成交的,还不是生意的完成。缔结有法律约束力的贸易协定,划拨交易款项,有价证券所有权实际过户转让登记注册,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一大群在所谓的“后面的办公室”中的助手们组织完成的。他们的系统与交易员系统不同,工作十分缓慢——对于一个在几小时之内能把整个世界推向破产的行业来说,实在是过分缓慢。
他们最重要的工具是“世界银行金融交流协会’。这个组织推动着最有效率的、世界范围内的私人通讯网络,已经有5000多家金融机构进入这个网络。通过几十个区域性连接站和设在阿姆斯特丹和华盛顿附近秘密地点的两台大型电子计算机,这个交流协会每年在世界范围内发布5亿多条指令。在这里,首先是各家银行用符合军事要求的理想密码,为自己,为自己的顾客交换各种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文件。在交流协会的消息被双方确认以后,就开始进行真正交易,办理在各自的帐户上记入借方和贷方的手续。这始终是通过各国的划汇网络进行的,在德国,是通过各州中央银行控制系统进行的。联邦德国从来没有放弃用马克结存款项,而只是在各个被批准的银行的户头上改变所有者。谁要想始终用德国马克进行交易,他就需要在德国一家银行或一个分支机构上开设户头。由于时区不同,所有交易都要持续2天,有时甚至持续3天才能完成,而且这还只是一种普通的外汇交易。在危机情况下,银行经理们都感到,等到掌握交易总额的真正数字都已经为时太晚。
在国际有价证券交易中,交易过程日益复杂化。这是欧洲划汇结算机构的生意。这个机构总部设在布鲁塞尔贾奎梅大街上,它是唯一从事这种业务的组织。门口没有挂公司招牌,在一个由花岗岩和玻璃建成的无名的门面背后,隐藏着一个世界金融体系最敏感的流通枢纽。在950名工作人员中,只有10个人能够进入高度戒备的计算机中心。它靠在屋顶上的自己的发电机和大型备用水池来运行,在紧急情况下,发电机和备用水池能够自动地向这个系统提供电流和冷水。而且在一个十分秘密的地方同时安装了另外一套设备。当主要计算机突然失灵的时候,这套备用设备可以立即承担全部运转工作。利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一个私人电讯网络每天用电子计算机为43000项商业交易传达指令。白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