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战 马陵之战:战略方向错误导致的魏盛转衰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壹:魏国手中曾经抓了一把多么好的牌


战国初年,如果你问我,谁最有可能一统天下,我的答案是魏。

你可能会说:魏?没听说这哥们有什么故事啊!强秦呢?

实际上,强秦这个时候连前三名都排不上。

文化被鄙视,国力很差劲,军队打不赢。

秦在当时的国际地位很尴尬,属于牛人不愿意效力,诸强看不上的边缘之国,龟缩在关中地区。“龟缩”这个词并非搞笑,笔者斟酌了很久,觉得只有这个词最贴切,因为它在战国初年被魏国踩着脖子,连气喘得都费劲。

强秦的故事,我们还要等等再讲,因为眼下真的乏善可陈,它还在等一个人,这个人不到,秦国就得蔫着。

战国初年的超级大国,手里的牌最好的就是魏。

因为这时的魏,用句很时髦的话讲,人家有四个优势,即政治优势、军事优势、经济优势和地理优势。

将魏的各种自信推向顶点的是魏文侯。

魏文侯是我们刚刚讲过的“三家分晋”的魏驹的孙子,在他的统治下,东制齐楚,西挫秦国,内修政治,外和赵韩,此时,没有任何一股势力敢不买魏国的账。

下面我们来详细地阐述一下魏的优势。

政治优势

当年电影《天下无贼》中有句台词特别火:“21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这其实是句废话,放在哪个年代都是人才最贵,但对于老板们来说,贵从来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这个人是不是人才呢?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匹马你怎么就能看出来它能禁得起千里的路途呢?

这就是本事了。

魏文侯不但很会识人,而且会用人,还是个招募大师。

他的领导班子阵容很强大,吴起、李悝、任座、魏成、乐羊、西门豹(小学课文中怒怼巫师的反迷信斗士),每个都身负大才。魏国在这一群大才的调理下,国力蒸蒸日上。

刚刚说的这一大票人都很牛,但这堆夜空中最亮的星,有一颗星星璀璨得十分耀眼。没有他,魏国就谈不上强大,甚至连日后的秦国都有可能永远无法强大。

这颗星星,他叫李悝。

他干了一件事,而且这件事折腾得还比较大——变法。

历史上的变法绝大多数都无法成功,而且变法者大部分难得善终,但人家李悝却全部搞定,既成功又善终。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因为但凡变法,总是要动人家利益的,你动人财路,人家往往就要动你的生路。几千年来的变法,想要成功,必须天时、地利、人和与大运气齐聚,否则都没戏。

李悝的水平高是一方面,命好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

两千年历史看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太多的功败垂成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有大才而无大运。

作为变法的总规划师,李悝的这套变法可以说是战国变法之祖,包括后面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其实都是承袭这个变法框架。

李悝根据当时魏国的情况,为魏国打通了四条经络。

第一,打通人才经络,废除世袭制度,开始根据能力选拔官员,取消旧贵族的世袭俸禄。

打压吃饭不干活儿的贵族,牛人们才能有空间;将选拔制度化,才能延揽天下英才,比如特别能打的吴起,就是因为在卫国不受待见,所以跑来了。

第二,打通了土地经络,正式废除周王朝的“井田制”,废除原本“井田制”的土地界线,鼓励老百姓垦荒,允许土地私有买卖。

废除“井田制”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那么我们来科普一下,所谓“井田制”究竟是怎么回事。

自夏、商开始,中国大地上的土地分配制度就是井田制。所谓井田制,是指把一块耕地划分为类似于“井”字的九份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每块地的耕种面积大约是一百亩,九块地中间的那一块是公田,所有收成上交,周边的八块为私田,收成中的一部分是可以归自己的。每天干活儿时,农民要先把公田里的活儿干完,才能干私活儿。

但我们在第一战中讲了,社会生产力上去后,很多老旧制度就行不通了。

首先是因为过去的生产力差,人口少,所以可以在广大的土地上搞这种“井田制”,后来,由于铁器渐渐普及后,过去的很多边边角角,甚至荒地都可以进行耕作了,大量的不上税的私地就开始出现了。

与此同时,因为所谓“公田”的产出是完全上交的,所以这块地是得不到农民的汗水的。井田制的形式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干成什么样都不是自己的,只有私田才能激发农民的热情。

废除了早已名存实亡的井田制,鼓励老百姓开荒,传统奴隶主贵族的经济统治被打破,土地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才被激活。

李悝还下了一番功夫,将国家境内所有的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出了国家土地产量,并以此制定出了合理的税收政策。你家地好,你就多交点儿,别跟我哭穷,我知道你小子有几亩地。

这个工作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它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李悝的土地测评,帮助魏文侯摸清了家底。

换句话说,一年能收多少粮食,有多少户口等,这个国家的国家动员能力被算成了一个个可靠的数字,呈到了魏文侯的办公桌前。

例如,每年能收一千万石粮食,能养十万军队打半年的仗,能盖两座宫殿,娶五十个娘娘,魏文侯心中就有数了,不抓瞎了。

国家也只有摸清了家底后,才能知道有多大锅下多少米。

李悝给魏王算了这么一笔账,一般一家五口耕田百亩,一年能收一百五十石粮食,交10%的税后还有一百三十五石,每个月每人吃一点五石,一家人一年需要九十石粮食,还剩下四十五石的盈余,要是算上穿衣、祭祀、疾病、丧葬等事项,农民每年还是会入不敷出,所以必须要劝农啊!

这在让魏王明白农民有多么不容易的同时,也给他划了一个底线,每年每户百亩之家最多征六十石粮食,老百姓就算不给祖宗烧纸,自己一家人每年还是要吃九十石粮食的,再多征老百姓就活不下去了。

不仅如此,李悝还跟魏王说,一般百里之地,要是勤奋努力种的话,每年能多收一百八十万石粮食;要是不好好耕种,就少出一百八十万石粮食,这一出一进可谓天差地别。所以,一定要鼓励生产,找土地多要出来这三百六十万石粮食。

在这之前,所有的数据全都是两眼一抹黑,高层不知道国家的动员能力有多少,要么总想蛇吞象,满世界开咬,要么就守着金库借钱花。

好的制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李悝的整套土地改革,后来就被商鞅几乎全盘抄走了。

好的制度是统治的根基。

可以说,中国之所以后面会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封建主义国家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