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叁:一步错,步步错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魏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的四个优势,再加上魏文侯、魏武侯两代统治者励精图治,把魏国经营得蒸蒸日上,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大国。

不过,仅仅几十年后,传到魏惠王时,这个强大的政权却迅速地衰败了。具有诸多优势的魏国没有打好手中的好牌,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说法是魏国没有和周边的邻居搞好关系,导致诸多国家联合来对付他;有的说法是魏国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虚耗;有的说法是魏国马陵大败后,让秦国钻了空子,尽失河西之地。

说法有很多种,但都不是根本原因。

真正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明白人来帮魏国写一篇《隆中对》。

魏国从一开始,战略方向就错了。

魏国的梦想一直是逐鹿中原,所以它的眼光始终瞄准着中原之地。

魏国的战略方向一直在瞄准河内地区,对左边的河西、河外、河东地区却并没有下大功夫。为什么?

因为河内地区拓展的成本低、收益高。

河内地区属于中原,有四大好处:

第一,土壤肥沃丰饶,粮食产量高。

第二,地势平坦,便于部队投放。

第三,中原当时的国家大多是一些中小诸侯,力量不强,用兵损失较少,收益却较大。

第四,这块地方自古是中华之正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政治上的意义也比较高。

在经济、成本与政治的三料美味下,魏国终究没有能够扛得住诱惑。

魏国自“三家分晋”后,除了早期在吴起的建议下向西开拓,后面一直用武的地方,基本都放在了中原,也就是在地形中最差劲的河内之地。

河内之地本来只是魏国最小的一块领土,但在魏国君臣一代代的耕耘下,渐渐成为最大的一块。

这一片经济强区好是好,但问题就在于谁都知道它好。

追“女神”的你们一定得想好了,除非你有比“女神”高一个数量级的护城河优势,否则还是尽量离“女神”远些吧,活得轻松点儿吧。

魏国的河内地区被齐、楚、韩、赵四大国包围,还有卫、宋等小国,标准的“四战之地”。

最可怕的是,这片地方无险可守,打下来容易,但谁打你同样也是长驱直入。

没有项羽、曹操那样的武力做保障,古往今来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就没有能站住脚的。

这块“蛋糕”虽然美味,但却有毒,咽下去之后,每年还要花大量的成本去“解毒”,这就糟糕了。

在西边,你在函谷关放上万的人,就能将秦国堵得死活喘不上气来,同时根本不用担心东面的任何一个国家过来威胁你。你可以踏踏实实地运用河东地区的经济、土地优势,配合河西、河外地区的地理优势,不断用兵关中地区。

在东边,中原的“四战之地”,魏国投入举国军力,却仍然力不从心、风声鹤唳。

中原地区不仅没有天险可以依赖,而且水路众多,人家进攻方的成本比你防守方的高不了多少。扔一万人就能堵死一个方向的好买卖再也没有了!就算十万人防守都捉襟见肘。

此时,这两者的成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后面,我们要讲的两场导致魏国国力衰弱的大战,全都是在这个战略背景下走向失败的。

历史给了魏国一个很好的机会,它的战略投放角度如果放在西边的关中平原,中国的历史也许就将彻底改写。

再来看一下关中的地形吧,有几条咽喉要道,中间是一片大平原。关中地区肯定比中原那些小国难啃,但只要你打下来,它的收益就会源源不断地体现出来。

第一,关中平原的耕地质量虽然比不上中原地区,但它面积巨大,是提供粮草的战略大后方。

第二,维护成本低。关中又称“四塞之地”,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这四个关占住了,外面的势力就休想伸进手来。尤其豫西、豫北两条要道都在魏国手上,关东诸侯也根本冲不进来。

人家秦国后面就是这么节省成本,一代一代赢下来的。

之所以说历史给了魏国一个很好的机会,在于此时占据关中平原的秦国,其实是很有可能被拿下的。

秦国有三个可伐的原因:

第一,魏国控有崤函、河西之地,秦国无险可守。

第二,秦国此时的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政局不稳,频频出现废立国君的动乱。

第三,秦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华夏诸侯多持鄙视它的态度;此时秦国又与传统盟友楚国关系冷淡,楚国当时也在中原投入大量兵力,无力援助秦国。

如果当时魏国能够一鼓作气地将战略眼光从东转向西的话,历史会是怎样的走向,真就另当别论了。

秦国的独特地势以及关中的黄土地在等来一个人后,开始展现出它的巨大战争能量,这片鞭笞天下的神奇土地成了魏国最心碎的一次错过。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战略错了,无论多少次战术的成功,都无法予以弥补。

后来,魏国在中原大地上一路狂奔,开拓的土地超过了河东本土,整个魏国的政治中心也逐渐向中原地区转移。直到名将庞涓遇到被他弄瘸了的师兄孙膑。

魏文侯是个明白人,就是创造“四个优势”的那位,与韩、赵这老三晋的关系处得一直不错。所以,文侯时代,在攻略中原的时候成本就控制得特别低,因为没有后顾之忧。

不过,他不在了以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就没那么明白了。

魏武侯很不明智地把宝押在了赵国的王储之争上,他只看到了收益,却没有估算到赌输了之后付出的代价。

竞争对手赵敬侯在上位后开始找魏国的麻烦,赵、魏两家之间出现裂痕,而且越来越大。

如是因,如是果,魏武侯卒了以后就遭了报应,他的两个儿子也在争王位上大打出手。赵国趁魏国内乱,联合韩国将魏国打了个大败,并将魏国首都安邑围了起来,准备将魏国一分两半,然后扶植这俩儿子一人一半,搞一个“东魏”,一个“西魏”。

没想到的是,后来的魏惠王出人意料地拿下了争权的兄弟俩,迅速统一了魏国政坛,挫败了韩、赵的阴谋。

转过年来,魏惠王报仇于韩、赵,一败赵于浊阳,再败韩于马陵,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又过了几年,韩、赵两家又卷土重来,但这次又被魏国击败(魏国实力是真强)。

魏惠王主政了十多年,一直没怎么过过踏实的日子。当年他爷爷的战略后果开始显现时,他突然觉得四面八方都是敌人,虽然总是打胜仗,但国力却一天天越来越衰落。他决定再也不能这样活!

他锁定了一个目标,准备倾国讨伐,毕其功于一役,这个目标就是积怨多年的赵国。

为了消灭赵国,他分别找了韩昭侯、秦孝公、齐威王,在进行充分的沟通后,三方分别对于不帮偏手这一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