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七战 伊阙之战:“杀神”登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壹:秦武王之死


开篇我们谈到了一个国家在兴起时,会有一系列接二连三的幸运发生。

秦国在其霸业兴起时,就得到了一系列幸运之神的垂青。

最初是秦孝公遇到了商鞅并重用之;后面在天上掉大馅饼时,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力荐,一年内囊括巴蜀之地;紧接着上天再度垂青于秦,派死神收走了秦武王。

秦武王是秦惠王的儿子,为什么他的死对于秦来说,是一件大幸事呢?

先来看看这位秦武王是怎么死的吧。

秦武王,史书上称他“生性粗直,威猛雄壮,好与勇士角力为戏”。

脾气粗、性子直,又猛又壮,喜欢亲身搞一些大体力趣味活动,欣赏和他一样威猛的汉子们,还爱亲自跟他们搞摔跤比赛。单纯听这些描写,你可能会认为这一号人物是梁山泊上的某一位好汉。

秦武王作为一邦人王地主的同时,还是一名职业格斗家,这有些无厘头。

在这里要澄清一下,职业格斗家和职业军事家是两个概念。

作为最高领导人,很多一把手本身就是非常牛的职业军事家,比如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全都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军事家和格斗家的本质区别是:前者可以让五万人干掉十万人,而后者可以徒手干掉野猪。

秦武王十分看重自己的洪荒之力,也因此爱屋及乌,颇为看重大力士,像乌获、任鄙、孟贲,这些当时的拳王金腰带获得者们都得到了重用。

据说这个孟贲更不是一般人,有一次在野外,他看到了黄、黑两头壮牛相斗,觉得两头牛在他面前展示牛力很班门弄斧,实在不像话,于是上前一只手一个地将它们分开了。

黄牛表示服从调停,趴在了地上,但黑牛没给他这个面子,表示不服。孟贲大怒,给脸不要啊!于是,他左手按住黑牛的头,右手将牛角活生生地拔了出来。大黑牛就这样被干掉了。

用自己过硬的专业素养摆平了黑牛,孟贲成为“战国武二郎”。秦武王闻其勇,将这位宰牛勇士拜为大将。

这种用人原则不禁让人啧啧称叹。当然,我们不会怀疑这位孟贲在战场上绝对不会喊“兄弟们,给我冲”,而是会以身作则地作为突击队队长大喊“兄弟们,跟我上”,但这种人当个特种兵行,拜为大将,则太过于儿戏。

秦武王即位后的第四年,秦国举大兵,旷日持久的战争后,攻占了韩国重镇宜阳。(后面会说这地方有多重要。)

秦武王大喜,和他的格斗会员们一起到宜阳巡视,然后又去了洛阳找旁边的邻居周天子。当时的周天子是周赧王,听说秦国领导人来了,马上遣使相迎。

使者向秦武王致以天子诚挚的问候,武王知道洛阳有一个景点非常有含义,就是周朝的太庙,里面有大禹治水后将神州分为九块后铸的九鼎。

禹神百年后,九鼎成为象征天下的符号。

秦武王对这个景点倾心已久,继位时就曾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他估计就是想来这个景点。

西方老大的话,周天子是不敢不给面子的。

秦武王入太庙后,看见九个宝鼎呈一字排列,甚为壮观。话说大禹当年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载其本州山川、人物及贡赋、田土之数,足耳俱有龙纹,又称“九龙神鼎”,夏传于商,商传于周,后来又迁到了洛阳。

秦武王见到朝思暮想之物,赞叹不已。

九鼎名称各不同,九鼎鼎腹分别刻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这是九州的简称。

突然,秦武王指“雍字鼎”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我得带走!”

守鼎的官吏说:“几百年都定鼎于此,从未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

这位守鼎官员可能不知道秦武王是职业选手,就爱挑战高难度。

秦武王先是回头问任鄙、孟贲两位高级会员:“你们二位,谁能来试试?”

任鄙很识趣,说:“我只有百钧之力,此鼎重千钧,无法举起。”

徒手斗牛士孟贲笑道:“我来。”

孟贲确实有点儿本事,举鼎离地半尺,绷不住了,将鼎重重地砸在地上。一抬头,他的眼眶都流血了。

秦武王笑道:“虽然勉强举起,但你这也太费力了,一点儿也不优雅。你既然能举动,难道寡人举不动?我不仅要举起来,还偏要举起再行走几步。”

秦武王于是用尽平生之力将那大鼎举起离地半尺,正要迈步,咣!砸脚上了。

秦武王胫骨碎裂,当晚就不治身亡,真是应了他继位时的那句话,“窥周室,死不恨矣”。

秦武王的死,对于整个秦国,乃至后面秦国的历史进程来讲,有一个直接好处和一个间接帮助。

直接好处就是,避免了秦国在他的治下穷兵黩武,盲目出兵,痛失已经大好的局势。

秦国当时的情况,已经有了一统天下的雏形。政策适销对路,疆域连接西北、西南,国力优势、地理优势明显。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利用自身已经具有的优势,将剩下的六个国家逐渐蚕食掉,政策与用兵的方向应趋于稳,战略的投放角度应当明确。但是,秦武王的性格与偏好,对于秦国的未来,却是一颗定时炸弹。

秦武王性格粗直猛壮,粗则考虑不周,直则应对仓促,猛则刚阳易折,壮则恃强而骄,再加上酷爱蛮力、喜好角斗,这都不是一个人君应该有的样子。

他最后的死,其实也死在了他自身的粗、直、猛、壮上了。

其实,力能举鼎,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个百分之百的诅咒。一般在史书中,你要是看到谁举鼎了,过不了两页他就该倒霉了。

史官们也有他们的潜规则,一般要是夸一个人武勇,会说他“万人敌”“万夫不当”“有关张之勇”“挽强弓硬弩”,等等。

商纣王,聪明雄壮,力能举鼎,身死国灭;秦武王,洛阳旅游,举鼎而死;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也能举鼎,自刎乌江。

鼎在大禹之后,便象征着天下,举鼎之人也需要有扛天下的德行,但真命天子常常识大体、知进退,谁敢举鼎?这也就是圣君与纣王的区别了。

秦武王的死,为秦国拆除了这颗定时炸弹。这是直接的好处,那间接的帮助呢?

由于秦武王死得早,没有留下子嗣,他丰厚的政治遗产则在他的弟弟们之间展开了角逐。

最终,有楚国背景的宣太后(芈月原型),在异父同母的兄弟魏冉(有楚、魏两国背景)的帮助下,战胜了惠王后一党。

魏冉随后施展铁血手腕,将惠王后一党灭门,将武王后送回了娘家魏国,迅速地为自己的外甥嬴稷扫平了权力障碍。这个嬴稷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昭王。

秦昭王在自己亲娘舅的帮助下争得了大位,作为回报,他重用魏冉为相,后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