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韩魏联军由黄河入伊水铺天盖地而来。由于人家的军队人数多,铺开打对自己不利,于是白起将军队顶到了伊阙(龙门)。
双方展开了对峙。由于伊阙地区地形狭窄,根本无法将韩魏的二十四万联军展开,所以在最终的两军博弈后,跟秦接壤的韩军居前,其友军魏军的位置处于韩军侧面略后,魏护其侧后翼。
这时,白起收到了探报:韩魏两军主帅貌合神离,两军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谁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
白起是如何分析这个探报的呢?韩国是主场作战,魏国是帮架来的。
无论何时,联军都往往存在着貌合神离的问题,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路)。
各方的力量越杂,合力越小。每家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都希望别人先拼,自己去捡便宜。
从士气上来讲,联军的士气通常也不太可能会高涨。
当然,盟军要是组团去欺负人就又不一样了,甚至会抢着往前冲,参考案例是八国联军组团攻进北京。去晚了,东西就没了!
白起认可了探报,并判断此时身处韩军后方的魏军士气最弱,看戏心理最强,所以要出其不意地先打魏国军队!
白起先派出了少量军队同韩军对阵,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堆出无数旌旗列在阵前,令敌人眼花缭乱。随后主力部队走小路,绕道去魏国后方。
伊阙地形狭隘,韩国军队不知虚实,被秦国二队疑兵牵制住了。
魏军由于殿后保护侧翼,看到秦国人先来找韩国的麻烦,主帅公孙喜比较高兴,乐得坐山观虎斗。不过,他正得意扬扬之时,却发现自家的军队莫名其妙地乱了。
因为白起攻击了他的背部。白起集结了精锐主力绕道联军后方,趁魏军不备,突然向魏军发起攻击。
由于主战方向判断错误,魏军毫无防备,被杀得措手不及。公孙喜情急之下被迫在伊水岸边仓促应战。但因为事发突然,阵形根本来不及统一调度,仓促间,魏军只得各自为战。
阵形一被冲垮,魏军军心大乱,四散奔走。
冷兵器时代,尤其是步兵方阵对打,最重要的就是队形,一旦敌人从你最先没有布防的方向杀过来,队形就非常容易被冲垮。
由于当时没有大喇叭,往往都是旗语,一旦军阵垮了,谁还有工夫听你指挥,跑还来不及,于是很快就被摧枯拉朽了。
打垮魏军后,白起马不停蹄地再赶着魏国败兵冲韩国军队。韩军在得知其侧翼的魏军被击溃后,军心开始不稳,此时面对前后夹击之势,士兵哗变,主帅控制不住颓势,军中的指挥命令已经无法传达到位。
军心浮动,前后被堵,韩军方寸大乱,主帅无法组织起正常的防御阵形,十四万大军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像一团散沙。
这时,白起率精锐大砍脑袋,韩国军队的后方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军主力面前。秦军前后猛烈夹击,一时间,韩国军队溃败而逃。
一般将领得胜后,也许就到此为止了。
不过,白起之所以作为超一流名将,在于他的撒手锏是歼灭战。
纵观白起的诸次战役,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他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
这在当时,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当时的军事通识是孙武的“穷寇勿追”,商鞅也曾在《商君书》中指示道“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打跑了敌人后,最多撵十里)。
这样不容易遭到埋伏,而且由于当时都是步兵,追的永远没有跑的积极。一方开始掉头跑时,往往是丢盔弃甲怎么清爽怎么跑,追击方则开始各种收拾战利品。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你没事撵兔子干啥?赶紧捡东西!
这样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追上去,也根本打不垮人家。因为敌人的有生力量不容易被歼灭。
战国几百年,在白起出现前,很少看到非常多的杀敌数,往往杀六万、八万就已经是极其重大的胜利了。几十万的部队打败了,过一段时间还能组织起来。
这往往就失去了战争最大的意义——让对手无力再反抗。
歼灭战则不同,比如韩国三川区域,最多可以动员十万兵源,一仗全给打没了,三川地区短时间内就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反抗力量,直接就可以吃下这块地方了。白起将这一点看得比较透。
当然,白起的歼灭战思想是有着制度基础作为后盾的,人家秦国的战功是拿敌人的脑袋算的,脑袋能换地、换钱、换地位,比捡战利品要来劲得多,所以白起的歼灭方针也得到了广大将士们的坚决拥护。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就喜欢漫山遍野地撵兔子。
白起不仅发表了歼灭战的思想论文,还将歼灭战的指挥演绎成了一门艺术。白起的部队只要一上战场,打跑是不行的,打残是不够的,全部打死才是必须的。
秦军后来也因为白起而都发了大财,当时军中流传一句话:跟着白起有脑袋砍。
白起也被后世冠名了一个很可怕的外号——“人屠”。
白起人生的首次大歼灭战成功落幕。
此次战绩,杀敌二十四万,拜伊阙的狭小地形所赐,人基本都没跑掉,秦国占领伊阙地区五座城池。
伊阙之战以秦国军队大胜而结束。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白起因战功卓著升官。
同年,白起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之机,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魏国旧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白起之名,开始成为各国的梦魇。
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不仅门户大开,而且短期内难以再次组织起实力去对抗秦国。
之后的四年内,秦国先后进攻并占领了韩国的宛(南阳市)、叶(叶县南)、邓(孟州市西);夺取了魏国的蒲阪(永济市)、轵(济源市东南)、皮氏(河津市西)等城池六十一座,自此开辟了河东战区和南阳战区的先头阵地。
韩、魏两国因为此战被秦国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再也没有了称雄的本钱,基本上也退出了大国间的争雄。
赵国开始正式接过了三晋硬扛强秦的大旗,实行“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事实上也展露出了作为老牌强国的勇猛、顽强、血染的风采。
正待秦国欲再起波澜之时,遥远的东方发生了重大的格局改变,东方政治格局重新洗牌。
到底发生了什么?白居易有首诗,是来逗道德模范王莽的: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堪称战国时代的最大谜案,就要在东方上演了。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