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元史·志·卷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戊寅(77) 戊寅(55) 戊寅(74) 戊寅(56)戊寅( 7)
  开元十二年甲子岁,十一月癸未冬至。
  癸未(98) 甲申(3) 癸未(8) 癸未(99) 癸未(81)癸未(95)
  宋景德四年丁未岁,十一月戊辰日南至。
  戊辰(15) 戊辰(26) 丁卯(74) 丁卯(82) 丁卯(74)丁卯( 8)
  皇祐二年庚寅岁,十一月三十日癸丑景长。
  癸丑(65) 癸丑(79) 癸丑(22) 癸丑(25) 癸丑(22)癸丑(23)
  元丰六年癸亥岁,十一月丙午景长。
  丙午(73) 丙午(85) 丙午(26) 丙午(27) 丙午(26)丙午(26)
  元丰七年甲子岁,十一月辛亥景长。
  辛亥(97) 壬子(10) 辛亥(5) 辛亥(51) 辛亥( 5)辛亥(51)
  元祐三年戊辰岁,十一月壬申景长。
  壬申(94) 癸酉(8) 壬申(48) 壬申(48) 壬申(48)壬申(48)
  元祐四年己巳岁,十一月丁丑景长。
  戊寅(19) 戊寅(32) 丁丑(72) 丁丑(72) 丁丑(72)丁丑(72)
  元祐五年庚午岁,十一月壬午冬至。
  癸未(44) 癸未(56) 壬午(96) 壬午(97) 壬午(96)壬午(96)
  元祐七年壬申岁,十一月癸巳冬至。
  癸巳(92) 甲午(5) 癸巳(45) 癸巳(45) 癸巳(45)癸巳(45)
  元符元年戊寅岁,十一月甲子冬至。
  乙丑(39) 乙丑(52) 甲子(91) 甲子(91) 甲子(91)甲子(91)
  崇宁三年甲申岁,十一月丙申冬至。
  丙申(86) 丙申(99) 丙申(37) 丙申(36) 丙申(37)丙申(37)
  绍熙二年辛亥岁,十一月壬申冬至。
  癸酉(12) 癸酉(27) 壬申(57) 壬申(47) 壬申(57)壬申(46)
  庆元三年丁巳岁,十一月癸卯日南至。
  甲辰(59) 甲辰(74) 甲辰( 3) 癸卯(92) 甲辰( 3)癸卯(92)
  嘉泰三年癸亥岁,十一月甲戌日南至。
  丙子(5) 丙子(21) 乙亥(49) 乙亥(37) 乙亥(49)乙亥(37)
  嘉定五年壬申岁,十一月壬戌日南至。
  癸亥(25) 癸亥(41) 壬戌(69) 壬戌(56) 壬戌(68)壬戌(56)
  绍定三年庚寅岁,十一月丙申日南至。
  丁酉(65) 丁酉(83) 丁酉( 7) 丙申(63) 丁酉( 7)丙申(92)
  淳祐十年庚戌岁,十一月辛巳日南至。
  壬午(94) 壬午(71) 辛巳(96) 辛巳(77) 辛巳(94)辛巳(78)
  本朝至元十七年庚辰岁,十一月己未夜半后六刻冬至。
  己未(87) 庚申( 5) 己未(25) 己未( 4) 己未(24)己未( 6)
  右自春秋献公以来,凡二千一百六十余年,用《大衍》、《宣明》、《纪元》、《统天》、《大明》、《授时》六历推算冬至,凡四十九事。《大衍历》合者三十二,不合者十七;《宣明历》合者二十六,不合者二十三;《纪元历》合者三十五,不合者十四;《统天历》合者三十八,不合者十一;《大明历》合者三十四,不合者十五;《授时历》合者三十九,不合者十事。
  今按献公十五年戊寅岁正月甲寅朔旦冬至,《授时历》得甲寅,《统天历》得乙卯,后天一日;至僖公五年丙寅岁正月辛亥朔旦冬至,《授时》、《统天》皆得辛亥,与天合;下至昭公二十年己卯岁正月己丑朔旦冬至,《授时》、《统天》皆得戊子,并先一日,若曲变其法以从之,则献公、僖公皆不合矣。以此知《春秋》所书昭公冬至,乃日度失行之验。一也。《大衍历》考古冬至,谓刘宋元嘉十三年丙子岁十一月甲戌日南至,《大衍》与《皇极》、《麟德》三历皆得癸酉,各先一日,乃日度失行,非三历之差。今以《授时历》考之,亦得癸酉。二也。大明五年辛丑岁十一月乙酉冬至,诸历皆得甲申,殆亦日度之差。三也。陈太建四年壬辰岁十一月丁卯景长,《大衍》、《授时》皆得丙寅,是先一日;太建九年丁酉岁十一月壬辰景长,《大衍》、《授时》皆得癸巳,是后一日;一失之先,一失之后,若合于壬辰,则差于丁酉,合于丁酉,则差于壬辰,亦日度失行之验。五也。开皇十一年辛亥岁十一月丙午景长,《大衍》、《统天》、《授时》皆得丙午,与天合;至开皇十四年甲寅岁十一月辛酉冬至,而《大衍》、《统天》、《授时》皆得壬戌,若合于辛亥,则失于甲寅,合于甲寅,则失于辛亥,其开皇十四年甲寅岁冬至,亦日度失行。六也。唐贞观十八年甲辰岁十一月乙酉景长,诸历得甲申,贞观二十三年己酉岁十一月辛亥景长,诸历皆得庚戌,《大衍历议》以永淳、开元冬至推之,知前二冬至乃史官依时历以书,必非候景所得,所以不合,今以《授时历》考之亦然。八也。自前宋以来,测景验气者凡十七事,其景德丁未岁戊辰日南至,《统天》、《授时》皆得丁卯,是先一日;嘉泰癸亥岁甲戌日南至,《统天》、《授时》皆得乙亥,是后一日;一失之先,一失之后,若曲变其数以从景德,则其余十六事多后天,从嘉泰,则其余十六事多先天,亦日度失行之验。十也。
  前十事皆《授时历》所不合,以此理推之,非不合矣,盖类其同则知其中,辨其异则知其变。今于冬至略其日度失行及史官依时历书之者凡十事,则《授时历》三十九事皆中,《统天历》与今历不合者仅有献公一事,《大衍历》推献公冬至后天二日,《大明》后天三日,《授时历》与天合。下推至元庚辰冬至,《大衍》后天八十一刻,《大明》后天一十九刻,《统天历》先天一刻,《授时历》与天合。以前代诸历校之,《授时》为密,庶几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云。
  古今历参校疏密
  《授时历》与古历相校,疏密自见,盖上能合于数百载之前,则下可行之永久,此前人定说。古称善治历者,若宋何承天,隋刘焯,唐傅仁均、僧一行之流,最为杰出。今以其历与至元庚辰冬至气应相校,未有不舛戾者,而以新历上推往古,无不吻合,则其疏密从可知已。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壬午岁十一月乙巳日十一刻冬至,距本朝至元十七年庚辰岁,计八百三十八年。其年十一月,气应己未六刻冬至,《元嘉历》推之,得辛酉,后《授时》二日,《授时》上考元嘉壬午岁冬至,得乙巳,与元嘉合。
  隋大业三年丁卯岁十一月庚午日五十二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岁,计六百七十三年。《皇极历》推之,得庚申冬至,后《授时》一日;《授时》上考大业丁卯岁冬至,得庚午,与《皇极》合。
  唐武德元年戊寅岁十一月戊辰日六十四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岁,计六百六十二年。《戊寅历》推之,得庚申冬至,后《授时》一日;《授时历》上考武德戊寅岁,得戊辰冬至,与《戊寅历》合。
  开元十五年丁卯岁十一月己亥日七十二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岁,计五百五十三年。《大衍历》推之,得己未冬至,后《授时》八十一刻;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