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节 巴达克山、达尔瓦兹和什克南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ughnan)山区出产的红宝石也经巴达克山出口到其他国家,此项贸易为巴达克山带来利润。

巴达克山区深受波斯文化的影响。据哈比波夫(Habibov)记,在素莱曼时期,巴达克山诗歌流派形成,其中素莱曼及其子易卜拉欣·瓦发里(Mīrzā Ibrāhīm Wafā’ī)都是该派诗人,著名诗人还有瓦西里(Wāsilī)、阿马尼(Amānī)、撒布希(Sabuhī)、毛拉纳(Maulānā Matlacī)、马德希(Madhī)、赛义德·巴达克山尼(Sa‘īdī Badakhshānī)。一直生活在巴达克山的诗人有哈兹拉特(Hazrat)、阿布杜拉(‘Abdullāh )和匝西尔(Zāhir)。在塔吉克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巴达克山和西帕米尔诗人有吉雅斯(Ghiyāsī)、米尔咱·尚·穆罕默德(Mīrzā Sang-Muhammad)、米尔咱·安达勒布(Mirza Andaleb)、堪加里(Khanjarī)、阿什克(‘Āshiq)、萨比特(Sābit)、胡赛因(Husayn)、阿里弗(‘Ārif)等人。

巴达克山诗人对印度诗歌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为了寻求赞助,曾有17位诗人来到印度,以后,他们成为印度波斯诗歌的代表人物。据哈比波夫记,18世纪,巴达克山省有三十位著名诗人,其中二十位与印度诗歌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中亚及伊朗诗歌产生重要影响的诗人有在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拉比(Rabīc)和胡赛尼(Husaynī);在巴尔赫的纳兹米(Nazmī)和兹牙依(Ziyā’ī);在伊朗的米尔·巴卡里(Mīr Baqā’ī Badakhshī)。

达尔瓦兹指达尔瓦兹山脉与阿姆河之间的地区,这一山区交通困难,几乎与世隔绝,因而一直保持着独立。《什克南史》一书的作者赛义德·海达尔·沙赫(Sayyid Haydar Shāh)叙述了1581年达尔瓦兹建立地区王朝的经过。

1584年,布哈拉汗阿布杜拉二世南征巴达克山之时,达尔瓦兹归顺了布哈拉汗国。对此,俄国学者巴托尔德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难以抵达的达尔瓦兹和卡拉捷金地区仍然独立于布哈拉汗国的统治。36巴托尔德认为,达尔瓦兹主要城镇——卡莱·忽姆布(Qalca-i Khumb)的忽塔兰 (Khuttalan)堡在回历1047年(公元1637或1638年)才臣服于乌兹别克人。是年,达尔瓦兹统治者沙赫·加里布(Shāh Gharīb)被杀,其首级被送往布哈拉。他的弟弟沙赫·奇尔吉兹(Shāh Qirghiz)取代其兄统治着达尔瓦兹。

沙赫·奇尔吉兹自幼生活在巴尔赫的乌兹别克人宫廷中,显然,他的统治是乌兹别克人任命的。沙赫·奇尔吉兹是达尔瓦兹最杰出的统治者,正是在他统治时期(1637—?),达尔瓦兹的重要性显现出来。在他统治之初,卡拉捷金、瓦赫什(Wakhsh)和瓦罕的统治者都臣属于他,什克南和鲁善(Rushan)的塔吉克政权也臣属于他。有人认为达尔瓦兹新都卡莱·忽姆布是他修建的。

沙赫·奇尔吉兹之后,他的侄儿马哈穆德·沙赫(Mahmūd Shāh)统治着达尔瓦兹。马哈穆德·沙赫依靠浩罕汗国的支持维系着统治,每年给浩罕汗进贡。正是在他统治期间,巴达克山、瓦罕和什克南从达尔瓦兹分离出去,分别由自称沙赫的地区统治者统治,在此期间,瓦罕和什克南或者向巴达克山,或者向达尔瓦兹进贡。

19世纪初期,达尔瓦兹仍然被认为是一个相对强大的国家。19世纪20—30年代,达尔瓦兹统治者统一了卡拉捷金。据利特威诺夫(Litvinov)记,巴达克山统治者穆拉德·伯克在19世纪30年代征服达尔瓦兹的企图没有实现,反而引起了达尔瓦兹的多次攻击。37与邻国的弱小军队相比,可以说,达尔瓦兹维持着一支相当规模的军队。381839年,浩罕汗国军进入达尔瓦兹,速檀·马哈穆德(Sultān Mahmūd)战败并承认浩罕汗国的宗主地位。

然而,其后不久达尔瓦兹就恢复了独立。据记载,在伊斯玛仪沙(Ismā‘īl Shāh)统治期间(1845—1863),达尔瓦兹将卡拉捷金和什克南纳为自己的保护国,库拉伯(Kulab)和希萨尔两地区统治者在短时间内也向达尔瓦兹进贡。39在达尔瓦兹最后一位统治者沙赫·斯拉居丁(Shāh Sirāju’ddīn)统治时期,这些地区的大部分被布哈拉汗国占领,他只统治着卡莱·忽姆布、万什(Wanch)、雅兹忽兰(Yazghulam)和喷赤河左岸一直至哈汉(Khwahan)等地。

尽管布哈拉汗国统治过达尔瓦兹,然而,与中亚其他地区不同,这一地区实际统治者一直是说伊朗语族的塔吉克人,其文化也保持着伊朗文化的很多成分。

中亚东南部的帕米尔地区历经阿赫门尼德王朝、马其顿的希腊王朝、贵霜王朝、萨珊王朝、突厥王朝、阿拉伯王朝、帖木儿王朝和花剌子模王朝等许多外来王朝的征服和统治。在13世纪初期的蒙古西征前夕,瓦罕、伊什卡什姆和什克南都臣服于花剌子模王朝。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该地区曾被蒙古人征服过,不过,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帖木儿王朝征服过这些地区。

什克南和鲁善原是阿富汗的巴达克山东面的两个小山国,其领土从喷赤河向东伸展到帕米尔。鲁善和什克南本地的统治者自称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后裔。在《新唐书》中,什克南被记为识匿、尸弃尼或瑟匿。据该书记载,什克南“东南直京师九千里,东五百里距葱岭守捉所,南三百里属护蜜(瓦罕),西北五百里抵俱蜜(卡拉捷金)。初治苦汗城,后散居山谷。有大谷五,酋长自为治,谓之五识匿。地二千里,无五谷。人喜攻剽,劫商贾”。《新唐书》还记载了646年,什克南遣使入朝之事,及724年以禁卫军军官官衔赐封该地国君之事。

除了上述记载外,玄奘到印度取经途经瓦罕之时,也叙述了什克南的地理气候、物产及风俗等情况,所记与《新唐书》基本吻合。“尸弃尼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五六里。山川连属,沙石遍野。多宿麦,少谷稼。林树稀疏,花果寡少。气序寒烈,风俗犷勇,忍于杀戮,务于盗窃,不知礼义,不识善恶,迷未来祸福,惧现世灾殃。形貌鄙陋,皮褐为服。文字同睹货罗国,语言有异。” 40

根据有关帕米尔的传说,1581年,托钵僧打扮的四兄弟从伊斯法罕经巴达克山来到了什克南,其中一位名叫赛义德·沙赫·哈姆希(Sayyid Shāh Khāmush)的人在什克南传播伊斯玛仪派教义,并在此结婚生子。据传说,他用十年的时间劝说当地居民放弃了对火的崇拜,接受了伊斯兰教。

以后,他的儿子沙赫·库达(Shāh Khudā-dād)建立了地区王朝。据说,库达建立的王朝持续了三百多年(1581—1883),都城在喷赤河左岸的潘加堡(Qalca-i Panja)。41在这三百多年中,除了短时期的中断外,什克南、鲁善、瓦罕和伊什卡什姆的版图连成了一片。42这四地的统治者是血缘亲属,尽管如此,他们之间仍然经常发生领土纠纷和战争。什克南统治者沙赫·瓦齐汗(Shāh Wanch Khān)一度成功地把瓦罕、伊什卡什姆、泽巴克(Zebak)、蒙加恩(Munjan)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