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叁:井陉道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魏豹被灭后,代国军队在国相夏说(好名字)的带领下南下救魏。

代国的国王是此时赵国的丞相——陈馀。

陈馀在赶走张耳、帮助赵王赵歇复国之后,赵歇为了感谢自己的这位忠心耿耿的战友,将项羽封给自己的代国送给了陈馀。

不过,由于赵国实力尚弱,陈馀并没有马上回到封国,而是留在了赵国。他令自己的手下夏说去接管代国。

陈馀在知道韩信打进河东后,立即令太行山那头的代国手下迅速驰援。

有点晚了,直接撞韩信枪口上了。

此时的韩信汇合了刘邦派来的三万援军,整支部队变成了五万人。

韩信先是在太原南部击破了三万的代国主力部队,这也是韩信北伐的唯一一次以多打少的作战。随后在赵国著名的阏与干掉了逃跑的夏说。

随后汉军北上,占领了雁门郡和代郡。代国平定,再一次一战定一国。

没办法,对手就这个水平。代国跟刚平定的西魏一样,都是“空降干部”。代地的实力还不及西魏,夏说拿出来的也是全部身家,输干净了马上就被清台。

代国灭得比较轻松,韩信与张耳回军到了井陉道西口一带,准备从井陉道出,进攻赵国。

太行八陉中最著名的“井陉”,走到台前了。

之前多次提到过,一直憋着没讲,就是为了今天讲。

代国被灭,整个太行山以西已经脱离了赵国的掌控。面对眼前韩信与张耳的五万汉军,赵国的内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赵国有一个人见识不凡。

陈馀的部下李左车对陈馀建议道:“汉将韩信东渡黄河,灭魏破代,军锋难以阻挡,但臣也听说,千里运粮,士兵难免有饥饿之色;临时打柴烧饭,不能保证军队有饱饭之食。

“如今井陉道险峻,战车不能并行,大军行进,绵延数十里,粮草辎重一定在最后。

“请求大王给我三万骑兵,让我在侧面袭击汉军辎重;您则深沟高垒,不出战。如此下来,汉军进退不得,给养被断,不出十天,韩信和张耳的人头就会送到您的帐前。”

面对这样一番有分析、有论据、有方案的谏言,陈馀选择了反驳。

他的回答是:“拥有十倍的兵力就可以实施包围,一倍的兵力就可以堂堂而战。

“如今韩信虽然号称数万人,其实只有数千人(情报工作也不知道是怎么做的),而我军有十多万人,他们千里跋涉偷袭我国时,敌军已经精疲力竭。

“我们是仁义之师,在这种情势下,如果不正面加以痛击,而是用诡计得胜,那么今后别的国家会认为我们是胆怯之辈,产生打我们的想法的国家会越来越多。”

陈馀的这番话听上去有点像宋襄公说过的。

宋襄公当年领兵与楚军对战,楚军正在过河,手下劝他“击敌半渡”,但宋襄公严词拒绝,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仁者之师的做派,要堂堂正正地和楚国人打,结果把自己的命搭上了。

当时的春秋时期贵族风气还存在,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经过了几百年腥风血雨的战国,时间来到秦末,还存在着堂堂而战、不利用已有优势的想法,这就该往精神病院送了。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陈馀这个人从骨子里就是个儒士,是个君子,所以不想占韩信的便宜。也许他是个君子,但他绝对不是个神经病。

这个人做事其实是不择手段、利益至上的!

陈馀在巨鹿时,可以理智地看着巨鹿城中的赵歇与张耳活活等死,而不施加任何援救。理由是明摆着打不过秦军,所以要留着这些赵国的种子,期待来日复兴。

在拿军印激张耳失败后,他失去了军权。在看到齐国反对项羽后,他又第一时间去齐国找到了“风投”,从而赶跑了张耳。

这种种的做法,都像一个生存主义的商人、政客的做法。

陈馀之所以否定了李左车的想法,说什么仁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其实完全就是一套说辞。换刘邦走井陉,陈馀是绝对不会听李左车的,还得滚木、礌石地把道具全都备齐了,高低要打败刘邦。

他之所以会放韩信进来,原因只有一个:张耳!

张耳作为陈馀之前的生死之交,在巨鹿之战后,他们产生了重大的隔阂。双方由爱生恨,由最初的同仇敌忾,渐渐到同床异梦,最终同室操戈。陈馀无法忍受,在自己扔出军印表明无意于权力的态度时,张耳居然真的会拿走自己的大印,自己募集的军队成为别人的;自己苦苦“参股创业”的赵地,最后被张耳拿到了最大的果实。

“凭什么?”“你也配!”陈馀的胸口永远堵着一口气!

在刘邦号召灭楚时,陈馀在出兵前根本没有提什么利益要求,只是明确地告诉刘邦,只要张耳的人头。头到就出兵。

在得知刘邦骗他后,他又因为张耳还活着,于是倒向了之前仅仅分给他三个县的项羽。

他对张耳的恨,已经上升到了人生追求的层面上了。

这一次,当他听说张耳和韩信带着人数并不多的军队千里远征之时,他的内心深处是希望当着张耳的面,不是欺负他,而是亲手灭了他的!让他心服口服,让他眼睁睁地看清楚,没有我,你什么也不是!

陈馀的这种想法成就了史上排名前五的经典战例——背水一战。

我们应该听说过这个故事,是讲韩信背水列阵,汉军退无可退的事。

在危机之中,韩信大吼一声:“退无可退!还退什么!还不奋勇上前?”然后被逼到绝境的汉军就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把赵国军队消灭了。

这个故事流传范围之广,误导人数之多,几乎很难再有一场战争能与其相提并论。

这场战争的流传版本,或者说最终浓缩成的“背水一战”这个成语,成为“幸存者的大坑”。

最可怕的一点在于,“背水一战”这个故事并没有还原历史的原状,实在太过于主观。

它误导了很多人。

它让人简单地认为,人在绝境下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实际上,在绝境下,人被吓跑的可能性会更大。

韩信背水列阵,确实将自己逼入了绝境,但他之所以胜利,绝非仅仅因为他逼出了汉军的战斗力,而是另有原因。

“背水一战”从此成为千百年来的一个谣言,将无数的幻想者带进了沟里。每当面对万分危急时刻时,人们总会想到背水一战这个成语,跟他拼了!甚至在一片好局之时,还要生生地给自己加难度,非要毁掉自己的后路,逼自己一把。

往往最终痛失好局,被人连锅端。

几百年后的马谡就是这么把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搅乱的。

下面,我们来还原一下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看看韩信到底是如何打胜了这几千年来只成功过一次的背水列阵。

韩信在做出伐赵的决定后,再一次派出间谍先行,去赵国摸情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