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6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南洋之开拓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现代人所称的南洋,前人称为东西洋。据明张燮《东西洋考》载,分当时南洋诸国为东洋、西洋两部。西洋指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及婆罗洲之西南海岸诸国。东洋则以菲律宾群岛为中心,包含马六甲诸岛及婆罗洲北岸之文莱国。以文莱为东西洋之交点,谓为“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1)。此种名词之构成,至晚亦当在元代以前。(2)系基于航海路线之东洋路、西洋路(3)而区分。(4)

公元前3世纪时,秦之国力已达今日之东京及安南地方,其地土著已受印度化,百年之后,汉武帝时南海诸国皆来朝贡。《汉书·地理志》记: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蒲甘)。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前140—前86)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上。平帝元始中(1—6)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5)

当时译使出发的目的第一是耀武海外,令诸国奉正朔,来贡献。第二是以国家为主体去经营国际贸易。在后来的两千年历史中,这种统系政策始终未曾改变。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海南诸国,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6)晋义熙七年(411),求法僧人法显自多摩梨帝海口载商人大舶汛海西南行至师子国,住二年后复附舶到耶婆提国,再附商船东北趋广州,被风漂到长广郡界。(7)据其所撰《佛国记》,知在5世纪初年南洋商业已渐趋兴盛,有经十三昼夜大风而不沉没,与能储多人粮食水浆,经八十余日而不竭之大船,为交通上之利器。当时与南洋贸易,以广州为市场,商人来往频繁,故深悉南洋之地理及航路。(8)商业发达及航海术进步之结果,使南洋诸国逐渐与中国发生政治关系。中国之求法僧人接踵出国,印度高僧亦陆续来华,沟通两地之文化。

宋元嘉五年(428),师子国王刹利摩河南遣使奉表来献。(9)诃罗陁国于元嘉七年(430)遣使请求保护及准许通商。其表文云:

臣国先时人众殷盛,不为诸国所见陵迫。今转衰弱,邻国竞侵。伏愿圣王远垂覆护,并市易往返,不为禁闭。若见哀念……愿敕广州时遣舶还,不令所在有所陵夺。(10)

其他诃罗单(在今爪哇)、媻皇、媻达(巴塔克人,印度尼西亚民族之一)诸国并遣使来献,受中国策命,王其国中。阇婆婆达国表文有“虽隔巨海,常遥臣属”(11)之语。据正史所记当时婆罗洲、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中诸国,均航海来称臣纳贡。中国朝廷视此类使臣之来朝,即为外国臣服之证,于其地之土地及政权初不过问,其唯一之条件即为奉中国正朔。而在实际上,除少数例外,大多国家之入贡,常以请求通商权利及得中国朝廷之赏赍逾于贡品之价值为目的,马端临所谓“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者也。此种情形,中国朝廷亦未尝不明知,例如明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谕爪哇(Java)国王诏所云:

圣人之治天下,四海内外,皆为赤子,所以广一视同仁之心。朕君主华夷,按驭之道,远迩无间。尔邦僻居海岛,顷尝遣使中国,虽云修贡,实则慕利,朕皆推诚以礼待焉。(12)

不过是要自居天朝,“君主华夷”,不得不用赏赐名器和通商利益去羁縻,以为夸耀中外之计而已。

中国与南洋贸易之中枢为广州,据唐僧鉴真所记:“74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时,广州珠江之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舶无数。”(13)昆仑一名据费琅考定,在13世纪以前,中国人以之统名苏门答腊、爪哇印度化之群岛人民,与大陆上印度化之占波、吉蔑、得楞诸种,同用昆仑语(古爪哇之Kawi语)之人民。(14)当时往来东洋之商舶,较法显时代已大有进步,“舶大者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15)。以师子国舶为最大,梯而上下数丈,皆积宝货,豢养白鸽为通消息及搜索陆地之用。(16)至11世纪﹑12世纪之交,华船航行已知利用指南针。(17)外商之来广州多乘中国船。(18)中国船之往大食,则以形体重大,于波斯湾航行不便,必自故临易较小之波斯船以往。(19)南洋航业几为中国及波斯商人所垄断。至元世祖注意海外,至元二十一年(1284)由国家造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20)其构造设备及载量皆冠绝千古。(21)百余年后遂有郑和下西洋之壮举。

海外贸易渐盛,中国商船之出口及外国之商船之来华者日多,于是政府不得不设官管理。唐开元(713—741)初期已设市舶使之官,专司市舶。(22)广州、交州、扬州、泉州、福州、明州(今宁波)、温州、松江并为当时贸易要港,而以广州为最繁盛。(23)宋初指定广州、明州、杭州为外国贸易港,各置市舶司以征关税,凡与外国贸易有关者,一切均由其主管,当时谓之三司。北宋末年泉州之外国贸易渐盛,亦置市舶司。南渡后,以地近首都,贸易日盛,海舶辐辏,遂成为当时世界最大之贸易港。(24)元至元十四年(1277)于泉州、庆元(宁波)、上海、澉浦立市舶司,每岁招集舶商,于蕃邦博易珠翠香货等物。(25)

中国历代对于南洋贸易,均甚注意。市舶司之职权除“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26)之外,并负有买进政府专卖品及保护外商之责任。(27)自太平兴国初(977)置榷易院后,即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非出于官库者不得私相市易”(28)。因香料之需要广,得利厚,故政府专以为利。(29)甚至下令舶务监官抽买乳香每及一百万两转一官。蕃商有以贩香料多得官者。(30)政府一意招徕蕃商,鼓励贸易,设蕃坊以居蕃商,(31)也有杂居民间者。(32)在法律上也给予蕃商以特殊便利,“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33)。后来甚至蕃人和中国人的刑事案件,如非重罪,也只以送交蕃长依本国律处分了事。(34)蕃坊置蕃长一人,除管理蕃坊公事外,其职务为“专理招邀蕃商”(35)。一面政府也特派人到海外去经营贸易,招揽商贾,宋太宗雍熙四年(987)曾大规模派太监往南洋做此项活动!

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处赐之。(36)

宋高宗南渡后,经费困乏,更一切倚办海舶。(37)绍兴七年(1137)特下诏奖励外国贸易: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耳。(38)

结果市舶司岁入至占全国总收入二十分之一。(39)至元代亦积极招徕,至元十五年(1278)诏行中书省唆都、蒲寿庚等曰:

诸蕃国列居东南岛砦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