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柒:为什么只有商鞅成功了?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商鞅的变法,在秦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我们要从更深层次看,为什么商鞅的变法会成功?或者说,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在秦国获得成功?

之前,我们提过李悝的变法,他的变法在魏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帮助魏国成为战国初期霸主。不过,后来吴起在逃离魏国后(被宫廷政治陷害),在楚国也依样画葫芦般搞了变法,但都仅仅是短时间内使国力得到了有限的提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法的效果也越来越有限。

只有商鞅的变法像轰隆隆开动了的战争机器,根本就停不下来。

有人说商鞅的变法坚决,李悝的变法不坚决。

有人说商鞅的变法敢于得罪人,李悝的变法不敢得罪人,一直在既得利益周围绕圈子。

例如,商鞅和李悝都说了废除世袭制度,但却只有商鞅坚定地执行了军爵制度。

例如,两种变法都强调了废“井田”改“授田”,但实际上只有秦国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

例如,两个人都在军事改革上花费了大力气,但魏国仅仅在短期内培养出了“魏武卒”,后期还渐渐成了税收乏力的大难题;而商鞅却成功地将统治者自己欲望的杀伐兼并,变成了一场人民战争。

是两人在执行力上有差距吗?对,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但执行力不是根本原因,从春秋至战国,好几百年间,如此多的名相为什么都没有做到过如此成功彻底的变革呢?

要知道,自商鞅变法起,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再次出现了如此翻天覆地的从上层到中层再到底层的全社会性质的体制与法律的改变,剩下的大多要么胎死腹中,要么过早夭折,如王莽的变法、王安石的变法。有些看似成功的变法往往也仅仅是微调,如张居正的变法,根本问题是无人敢触碰的,敢动的都死了。

改天换地改革的,只有商鞅和社会主义中国做到了。

细分析后,只能说这是在诸多凑巧中的一系列因缘际会。

例如,当时的商鞅,赶上了想出息的秦孝公,这点很重要。

每一次改革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领导人欲求变,而且不是三天热度,而是发自内心的,这点就往往是过上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碰上的机会。

例如,秦孝公遇到的商鞅,如此的政务型天才,既能提出与当时情况相适应的纲领,又有执行力,这种人才往往也是几十年才出一个。

不过更重要的在于,当时的秦国很落后,这恰恰是变法能够成功的关键。

为什么落后者反而能成功呢?因为阻力少。

由于中原各国发展得较早,国家内部经过数百年的耕耘,早已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即便经过了艰难的合并与整合,统治者往往还是难以将资源统一集中起来。你变的每一项法,动的都是别人的利益,你挡人家的财路,人家就该断你的生路了。

用现在的话讲,当时的中原各国,是一片片“大红海”。

但秦国因为起步晚,而且一直被其他国家当作蛮夷,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都比较落后,所以国内的利益关系更为简单,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这也是商鞅的铁腕行动可以进行到底的一个原因。

商鞅之所以能顺利地进行铁腕行动,在于秦孝公在后面能站得住台。而秦孝公能站得住台,本身也在于能够威胁到他的利益群体并不多,所以他还可以镇得住。

也可以说,秦国在变法前,就具有成为专制国家的基本条件。

例如,实行军爵制,之前的贵族世袭说不算数就不算数了;再如,向西边移民,说移就移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秦国地多。国家之所以能够大批量地派官员下郡县去当官,是因为原本那个地方就没有被分封出去。

这样看来,秦国一切成功的根源,在于它原本的落后。

“先胖不算胖”似乎是个永恒的历史命题,最后在乱世中出手清盘的人,往往就是那个开始时并不起眼的人,如刘邦、司马懿、朱元璋、多尔衮。

秦国因为独特的历史机遇,开启了兼并六国的开关。

在孝公一朝,秦国兼并河西之地,与魏国共享黄河天险,占据崤函之地,筑函谷关、武关,自此控天下之咽喉。进则东出楚、魏,可入中原;退则据关河之险,足以自固。

秦统一中国之基,就此奠定!后世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功业种种,始于商鞅变法。

但万物皆有其道,让你得到一切的变法,最终也会让你失去一切,二世而亡。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