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壹:总说蜀道难,到底难在哪儿?
一个国家在兴起的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个个非常幸运的机遇,它们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在你的面前。这种机遇往往可遇不可求。
当天时、地利、人和一系列因素因缘际会之时,历史会在你的面前摆上一道艰难的即时选择题。上还是不上!
一个看似成功的机会,可能包含着极其凶险的后果;一个看似平庸的选项,背后却有可能是一本万利的结果。
这两个选项摆在你面前时,你该如何选择?
秦惠王此时就面临着一次关键抉择。天上掉下了一块儿大馅饼——蜀地乱了。当时的四川,三足鼎立。来看看大西南地区吧。
最强的首先是蜀国,今天四川的西部,总部成都,经济条件最好、人口最多、土地条件最佳。
其次是巴国,今天四川的东部,总部江州(今重庆),土地一般,山地居多,国力次之。
最弱的是苴国,今天四川的北面,根据地在今天的汉中西、南部,国力最弱。
蜀国跟巴国一直是宿敌,而苴国一直是蜀国的小弟,两国的领导人是同宗。
当老大和老三成为一伙,老二其实不太容易玩得下去。而且,老二巴国的产盐地,近几年还被楚国夺取了,经济实力大大下降,这也导致了巴国越来越不容易。
不过,这一次,老二看到了转机,因为本有亲戚关系的老大和老三翻脸了。
老三不想一直当老大的尾巴,所以总跟老二一直眉来眼去,老大则觉得老三不识抬举,结果俩人闹掰了。
老大蜀国扬言要灭掉老三苴国,收回北部国土。当初是祖宗心软才给你分了片地,你还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老三苴国则不愿坐以待毙,和老二巴国联起手来要和老大干一仗。但这哥儿俩怕不保险,翻过了秦岭找到了秦国,希望这位西方诸国盟约长能够和他们一起干掉蜀国。
这就是目前蜀、巴、苴三国的总体互撕态势。
出兵还是不出兵,秦王将这件事拿到了朝堂上,请有识之士们各抒己见。
张仪作为口才担当,率先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眼下我们应该逮住韩国往死里打,出兵三川,切断魏国与南阳的联系,然后进攻新城和宜阳,兵临有名无实的老大周天子的洛阳城下。
“届时的周天子肯定吓得献出九鼎,到时候远可号令诸侯,近可兵出中原。
“至于蜀国,蛮荒小邦,偏处一隅,跑那么老远去攻打,未必有什么收获,不值当折腾一趟。”
之前,我们讲过,苏秦、张仪之流始终并没有什么靠谱的贡献。
这种国际掮客为什么没贡献呢?
因为他们做的任何抉择,首先想到的是每一项决策自己能否从中获得什么利益,至于国家利益,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
打韩国,挟天子,其实在当时都是受累不讨好的。由于韩国处天下之咽喉,中国之中心,往东边、往西边、往南边、往北边,哪个国家往哪边打都得经过它。
谁兵出此地,势必会引来诸国的救援。事实上也正因如此,后面无论韩国多招人讨厌,每当韩国被秦国欺负得够呛时,各国往往就会不计前嫌地发兵营救。因为韩国要是垮了,我们就得直面大秦了。而此时,张仪的用武之地就来了。
往东打对于秦国来讲,劳民伤财,收效不多。
秦国位于豫西通道上向东的前沿阵地,就仿佛“最长的一码”一样,每一步推进都可谓艰难。
至于找周天子要鼎则纯属神经病思维,周天子拿着鼎都快过不下去了,你抢过来能有什么用?这种“问鼎”思维还停留在春秋时代,而且远赴巴蜀,则不符合张仪的利益需求。
首先,他去了没什么用;其次,打下来对他也没什么好处,他的国际影响力不会随之攀升。
是先攻韩,还是先攻蜀,表面上看,就是个顺序问题,但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攻韩随时可以,但攻蜀,机会却只有这么一次。再下一次,不知何年何月!
为什么?这要从蜀道难说起了。
秦人想要入蜀,先要翻过秦岭,翻越秦岭当时有五个方案。
看似五个方案,但要从关中入川,基本上只有西边的三条路。
因为东边的子午道和傥骆道,在当时基本上就不能算“道路”了,自古罕见大部队敢走这两条路的。因为太过于险峻狭隘,缺乏回旋的余地,人家只要在谷口放上千余人就把你彻底堵死了,比如著名的子午谷道,几千年来从未有过成功的征伐案例。
发生在此处比较著名的战役,是明末的农民军第一实力派,闯王高迎祥在子午谷被明军堵死。(此时李自成仅仅是闯将,和闯王高大哥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关于后来诸葛亮为啥要驳回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以及魏延究竟要实现什么战略,我们会在三国的故事里细讲。
至于傥骆道,比子午道还险。
接下来说一下可以选择的西边三条路,我们按照难易程度来分析一下。
第一条,就是最左边的祁山道,西出陇山,进入陇西高原,然后再南下穿越秦岭、大巴山脉的西端,进入四川盆地。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所谓“祁山”所指向的位置,也正是西汉水源头以北的这片区域,这也是秦国的祖宗发祥之地。(实际上蜀汉的北伐真正出祁山的是两次。)
这条道有点儿远,而且要翻越六盘方,得过陇山山脉。
自陈仓往西不是还有一条蓝色的水路吗?
那条水路无法通航,陆路行军更是天然的噩梦,沿路山势陡峻、山高谷深,沿途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根本没法走。
这段路途在中国铁路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大笔。当初修建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的工程时,是中国铁路建设中桥梁、隧道比例最高的二线铁路,工程极其艰巨。
因为当时秦国的核心区已经转到渭河平原了,也就是说,如果秦人要由陇西高原发起进攻的话,就需要先调集人力、物资西向由陇关道攀越陇山,然后转向南穿越秦岭、大巴山脉。
这样几乎走了一个大直角。
无水路可借,路程的增加,战役的成本也将成倍地上涨,千里运粮,往往是运二十担粮草,才能往前线交割一担,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物流成本在那个年代极其可怕,如果走这条道,会拉长战役的准备时间,国家也会产生极大的负担。
这条路,是关中政权入蜀的最次之选。
相对来说,通行条件好一些的是五条路中间的褒斜道。
这个条件好,其实是相对而言,因为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褒斜道实际上是沿途一路有褒水的,但是褒水只有北半段可以借上水路的力,南半段水流湍急,很难行船。
在秦岭中穿梭,是很艰难的,很多地段完完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