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
对小说的未来预作某些估量是一般结论的企图,诸如小说会或多或少变得写实点吗?会被电影取而代之吗?等等。预估,不管是乐观的或悲观的,看起来都显得冠冕堂皇并且是一种提供帮助及予人深刻印象的非常简便的方法。但是我们无权这么做。我们曾经不让过去做我们的绊脚石,就不能以未来为获利的工具。我们曾把过去两百年来的小说家看成同在一间房间里写作的人:他们的感受相同,而且将他们各时代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倒入一具灵感的熔炉之中。这种看法,不管结果如何,并没有错——对我们这一种假学者而言,可说是一种正确的方法。可是我们也应把未来两百年的小说家看成同在一间房间内写作的人。他们的题材必然大有改变;但是他们本身不会变。我们可以控制原子,登陆月球,废除或加强战争,探测动物的心智过程,然而,这一切都是小节,臣属于历史而非艺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而艺术则峙立不动。未来的小说家,即使创作的心灵改变其创作的方式,亦势必经由旧的事实才能体认新的事实。
然而有一个问题与我们的题目有关,虽然唯有心理学家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问问也无妨:创作过程的本身是否真会改变?心镜是否会镀上一层新的水银?换句话说,人性是否会变?让我们对此问题的可能性稍作考虑——我们应该像这样地轻松一下了。
听听年长者对这个问题的意见是件有趣的事。有时某人会颇具信心地说:“人性是世代相同的。原始的山顶洞人就躺卧在我们内心深处。文明——算了,绣花枕头而已。这是事实。”他之这么说是因为他感到志得意满。可是当他一蹶不振而且为年青人所烦扰时,或者,当他担心他们做成了他所无法做成的事时,他又换了相反的口气,他会神秘兮兮地说:“人心不古啊!活了这把年纪,我可看了不少人性基本上的变化,这是事实。”他就这样时而说这时而说那地天天说着,可是总不离“事实”。
我所要做的是提出一种可能性。如果人性真有所变,那必是因为某些个人想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看自我。处处都有人——人数极少,其中有一些是小说家——在作这种尝试。这是完全属于个人的追寻,各种团体以及既得利益阶级都反对这种追寻:宗教组织、政府、家庭(就其经济面而言)都不会从这种追寻中获益。也唯有外在的压力减弱之后这种追寻才能有所进展:历史使其不能有所逾越。或许,追寻者会失败,或许思考的工具无能自我思考,或许如果它能意味着想象文学的终结——假如我的看法没有错,这就是那位激进的追寻者,李查士的论调——不论后果如何,这种追寻即意味着小说的进展甚至起飞。因为如果小说家以不同方法去看自我,他也将以不同的方法去看他的人物,于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自然而生。
我完全不知道我上面的说法是否与任何一种哲学有互相吻合或抵触之处;但是,当我翻寻我所拥有的知识碎片以及默察我自己的心灵时,我看见了人类心灵的两种运动:一是历史!昂首直前,浩浩荡荡但甚是单调无味;一是那种个人追寻,龟步蟹行,缓慢得如不敢见人。这两种运动我们在以上的演讲中都有意忽略:因为历史只知带人向前,像一辆满载着乘客的火车;而另外那种运动的脚步实在太慢太谨慎,使我们无法在短短的二百年中看出其进度。所以我们将他们略而不提,而以人性不变为我们立论的出发点。因而我们能够很快地完成了散文小说的建立,并将超过五万字的称为长篇小说。假若我们能够或有权更上一层楼,综观人类及在有人类之前的一切活动,我们的结论必然大为不同;我们将可以看出龟步蟹行的足迹,以及其乘客的交替情形,而“小说的发展”一词也将不再是虚假的学术标签或琐琐碎碎的枝节技艺,而变成真正重要之物,因为“小说的发展”即隐含着人性的发展。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