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显示出他已经意识到启蒙与救亡的矛盾,而且在做着调和的努力。他似乎预见到,未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会遭到空前的冲击,到那一天,儒学独尊的地位,也将面临瓦解,因此,他要未雨绸缪,及早为儒学安排后路。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里绞尽脑汁,朝思暮想,想出了“宗教”这个主意。其实这也不是他的首创,想创建孔教的人,代不乏人。既然佛学可以变成佛教,为什么孔儒不能成教呢?欧洲启蒙运动,最初也是来势汹汹,挑战上帝的权威,但最后西方的教会制度与政治制度,不也是相安无事吗?
这给了康有为一剂强心针:把儒学升格为宗教,儒学的体制化地位,就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去,岂不皆大欢喜?于是,他致力于创立孔教,一方面,为眼下的政治改革,寻找合法化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儒学在未来“西风压倒东风”的大势下,营造一个永久的安身之所。
这时,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出场了,他就是余杭名士章太炎,名炳麟,生于1869年。古文造诣极高,对古代典籍的考订疏证,系统而缜密,在小学、音韵、训诂、佛学方面的研究,天下无人可与争锋。若坐而论道,康有为不是他的对手。
章太炎也是维新人士,给《时务报》撰稿,名气与梁启超不相伯仲。谭嗣同曾夸梁启超是贾谊,章太炎是司马相如。不过,章太炎的文章,用典多而冷僻,用词古奥难解,一般人不容易明白,和梁启超的“时务体”,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章太炎对康有为倡言建立孔教,不以为然,写了些批评文章,被康门弟子围攻,打得他鼻青脸肿,章太炎一怒之下,到上海自立门户。他把孔子定位为一个勤奋尽职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而不是教主和圣人。六经皆史,研究经学只是为了研究古代历史,而不是为了所谓“通经致用”。
康、章二人,学问上“辄如冰炭”,政治上却引为同志,互相呼应。在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推动下,“维新”成了19世纪中国的一出压轴大戏。1895年秋天,康、梁等人组织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大吹大擂,打响了戊戌变法的头炮。“变”,终于汇成不可阻挡的潮流。
由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而引起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做好了铺垫,戊戌变法则成为清末政治改革运动的先声,而辛亥革命也随之而起。
这一清晰的脉络显示,近代中国的思想运动、文化运动、社会革命运动,都是从1895年5月那次雷声大雨点小的公车救亡运动开始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