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章 向北京大学集合(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二章 向北京大学集合



胡适率先打出“文学革命”旗号

1916年元旦刚过。在《青年杂志》上,陈独秀发表了一篇文章,宣告属于他们的时代来临了。一种“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的豪气、傲气、狂气,字字铿锵,跃然纸上:

1915年与1916年间,在历史上画一鸿沟之界:自开辟以讫1915年,皆以古代史目之,从前种种事,至1916年死;以后种种事,自1916年生。吾人首当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必迨民族更新,吾人之愿始偿,吾人始有与晰族周旋之价值;吾人始有食息此大地一隅之资格。青年必怀此希望,始克称其为青年而非老年;青年而欲达此希望,必扑杀诸老年而自重其青年;且必自杀其1915年之青年而自重其1916年之青年。

时年37岁的陈独秀,坚信自己的心态仍然年轻而富有朝气,还具有与青年一道,加入到“扑杀诸老年”的战斗中去的资格。

但这只是空泛的议论,什么才是新人格、新国家、新社会?怎么破旧?怎么立新?从何入手?都要非常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青年杂志》的大旗已经竖起来了,但只有陈独秀一个当家,所以他急于招兵买马。

汪孟邹想起了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修哲学的胡适,此人聪明绝顶,高才博学,落笔千言,磊磊惊人,小说文论俱佳,不妨请他为杂志撰稿。陈独秀编《甲寅》时,曾收到过胡适的投稿,印象颇深,虽未谋面,然心向往之。他让汪孟邹尽快寄几本杂志给胡适,约他写稿。

1915年10月6日,汪孟邹写了一封信给胡适,向他介绍陈独秀与《青年杂志》,“拟请吾兄于校课之暇担任青年撰述,或论文,或小说戏曲均所欢迎。每期多固更佳,至少亦有一种。”但信去之后,石沉大海。

陈独秀每次见到汪孟邹,一定追问胡适有没有回信,搞得汪氏好像欠了一身债似的,只好在12月又再去信胡适,求他解围:“陈君(独秀)望吾兄来文甚于望岁,见面时即问吾兄有文来否,故不得不为再三转达,每期不过一篇。且短篇亦无不可,务求拨冗为之,以增该杂志光宠,至祷,至祷。否则陈君见面必问,炼(汪氏自谓)将穷于应付也。”

陈独秀望穿秋水,比小孩盼过年还焦急,终于在次年2月收到了胡适的来信。信中建议:“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并附上一篇俄国文学译作。胡适答应新年时寄上自己的稿子,以慰陈独秀望过年的心情。

这是1916年春天的事。帷幕挑起了一角,胡适准备出场了。

地处宣徽之脊的绩溪,七山一水,人杰地灵,方志称“邑小士多,绩溪为最”是没有错的。绩溪历史上名人辈出,近代不仅出了个汪孟邹,还出了个胡适。

胡适,字适之,原名洪骍,乳名嗣糜,生于1891年,安徽绩溪人,天资聪颖,从小就被村里的小屁孩们尊称为“糜先生”。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实验主义哲学大师杜威。他在美国发愤攻读杜威的著作,“每日至少读六时之书,读书以哲学为中坚,而以政治、宗教、文学、科学辅焉”, 一心要为将来做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打好基础。

早在1914年夏天,康乃尔大学中以任叔永(鸿隽)为首的一群中国留学生,集股筹办《科学》杂志时,胡适已是活跃分子。1915年1月,《科学》杂志创刊,从一开始就使用西文标点符号,这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回。中国文人对西式的标点符号,最初是非常厌恶与抗拒的,觉得像鬼画符,国内有一位学生在文章中写了一个问号,被老师大加斥责:“秤钩也能入文吗?”用鲁迅的话说,那时“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

胡适在《科学》上发表题为《论句读及文字符号》的文章,大赞中文采用标点符号。但他也不是马上就全盘接受,他觉得句号、逗号、冒号这些是可取的,而对问号、感叹号,则有所保留。

这班留洋学子,满腹新学,精力旺盛,书窗课暇,弄一本杂志,你和我唱,原是有一点同人玩票性质,并未意识到,他们把蝌蚪一样的标点符号搬上中文,具有何等伟大的意义。新文化运动从白话文开始,白话文从标点符号开始,一股掀天揭地的文化新潮,已在酝酿之中了。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