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章 向北京大学集合(2)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1915年胡适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时,在日记中勉励自己:“梦想作大事业,人或笑之,以为无益,其实不然。天下多少事业,皆起于一二人之梦想。今日大患,在于无梦想之人耳。”他誓言:“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誓不容坐视。且复号召二三子,革命军前仗马箠。鞭笞驱除一车鬼,再拜迎入新世纪。”

这是胡适第一次使用“文学革命”这个词,他要像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那样,推翻旧文学。他用半白话写了一首《沁园春》,其雄气与狂气,与陈独秀的“扑杀诸老年”,可有一比。其下阕云:

文学革命何疑!

且准备搴旗作健儿。

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

将他腐臭,还我神奇。

为大中华,造新文学,

此业吾曹欲让谁?

诗材料,

有簇新世界,供我驱驰。

胡适虽然胸中有三千丈豪气,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论者,甚至一边说文学革命,一边还小心地与“革命”拉开距离。他自称不是笼统地反对革命,而是反对不成熟的革命。后来他把上面的那首词,改了又改,把“文学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改作“文章要有神思,到琢句雕词意已卑”。一篇慷慨激昂的革命檄文,顿失锋芒,变成了小学生作文指导。

胡适为中国文学诊断出三大弊病:一是无病呻吟,二是摹仿古人,三是言之无物。在胡适心里,文学改良的第一步,从诗歌入手,他主张用散文的语言写诗,所谓“作诗如作文”。这就是一个很具体的、可操作的设想了。即使没有陈独秀的邀请,他也准备杀回国内,向中国“死文学”的“一车鬼”们宣战了。

人与人是有感应的,狂人与狂人的感应更强烈,不然陈独秀也不会苦苦追索胡适的稿子了。1916年2月上旬,汪孟邹又给胡适去信说:“青年杂志已出至五期,六期不日即出。陈君盼吾兄文字有如大旱之望云霓,来函云新年中当有见赐,何以至今仍然寂寂,务请吾兄陆续撰寄。” 陈独秀对胡适的期待,从小孩望过年,上升到大旱望云霓了。

2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六号出版了,胡适的稿子依然未见。3月初,群益书社收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上海青年》(周报)的来函,声称《青年杂志》的名字雷同,要求改名,免犯冒名的错误。陈子寿与陈独秀商量,拟将杂志名改为《新青年》。陈独秀虽十分郁闷,但群益书社毕竟是投资人,也不好太过反对,只得勉强屈从。

名字虽然改了,但改名后的新刊,却一拖再拖,据说“因战事”暂时休刊,其实,护国战争哪里打到上海滩呢?休刊既有经济拮据的原因,亦有陈独秀赌气的原因。陈独秀于8月13日给胡适的信中说:“依发行者之意,已改名为《新青年》。” 强调改名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发行者的意思,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