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开下了一场战争”(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开下了一场战争”

1916年春季,胡适虽然还没有提笔给《新青年》写稿,但他对中国文学的思考,却有了重要的突破。他说:“我终于得出一个概括的观念:原来一整部中国文学史,便是一部中国文学工具变迁史——一个文学或语言上的工具去替代另一个工具。”简言之,“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

观念形成了,胡适对中国文学改良的路向,也就看得愈来愈清楚了。在美国各大学里,有一班思想活跃、有志于文学革新的中国留学生,以梅光迪(觐庄)、任叔永(鸿隽)、胡适、唐擘黄(钺)、杨杏佛(铨)等人为核心,经常相聚一堂,坐而论道,或两日一短笺,三日一长函,相互切磋问难。

胡适说:“这一班人中,最守旧的是梅觐庄,他绝对不承认中国古文是半死或全死的文字。因为他的反驳,我不能不细细想过我自己的立场。他越驳越守旧,我倒渐渐变得更激烈了。我那时常提到中国文学必须经过一场革命;‘文学革命’的口号,就是那个夏天我们乱谈出来的。” 尽管他们都认为,“今日文学有不可不改革之处”。但到底应该怎么改,多数人还没有一个清楚的方向。

胡适主张从推广白话文入手。他的观点大致为:

一、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

二、今日之白话乃是一种活的语言。

三、白话并不鄙俗,俗儒乃谓之俗耳。

四、白话不但不鄙俗,而且甚优美适用。

五、凡文言之所长,白话皆有之。而白话之所长,则文言未必能及之。

六、白话并非文言之退化,乃是文言之进化。

七、白话可以产生第一流文学。

八、白话的文学为中国千年来仅有之文学。

九、文言的文字可懂而听不懂,白话的文字既可读,又听得懂。

任叔永是《留美学生季报》主笔,中国科学社的董事长兼社长。某日,他和梅光迪、陈衡哲、杨杏佛、唐擘黄等人在凯约嘉湖泛舟游玩后,兴致甚浓,作了一首“泛湖即事”的四言长诗,寄到纽约给胡适看。诗中有“言擢轻楫,以涤烦疴”,“猜谜赌胜,载笑载言”等句子。

这哪像一个倡言文学革命的青年所写呢?胡适马上回信,指诗中的“言”字、“载”字,都是死字。“猜谜赌胜,载笑载言”二句,上句为20世纪之活字,下句为三千年前之死句,殊不相称也。

任叔永也是学物理、化学出身的,并非乡间腐儒,被比自己小五岁的胡适一顿抢白,颇不服气,他回信辩解说:“‘载笑载言’固为‘三千年前之语’,然可用以达我今日之情景,即为今日之语,而非‘三千年前之死语’。此君我不同之点也。”

胡、任二人打起笔墨官司,梅光迪出面替任叔永打抱不平。梅氏是1911年的官费留学生,即第三批庚款留学生,在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学习三年,然后入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因为仰慕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教授之名,又转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拜白璧德为师,专攻西洋文学。但幼承庭训,对中国古文情有独钟。

梅、任都赞成“文学革命”,但他们不认为文言与白话之争,是文学革命的关键,他们不反对在小说、演说中采用白话,但诗歌不行,因为诗歌是“高级的文学形式”。梅光迪、任叔永、杨杏佛等人,都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南社社员。

南社在清末民初,是一个影响很广的文人团体,1909年由柳亚子、高旭、陈去病等一批“反清复明”志士在苏州所创。“南社”的意思,就是要和“北廷”对抗,政治上很激进,承继东林党人结社议政的余风,结交天下豪杰,“以为可藉文酒联盟,好图再举”(陈去病语),不少南社社员都加入了同盟会;民国后,他们支持共和,反对袁世凯复辟。文化上主张保护国粹,坚守传统文化。

以革命的二分法,是没办法把南社归类的。胡适挑战旧体诗词,不仅挑战了梅光迪和任叔永,亦等于挑战了南社。南社的灵魂人物陈去病、柳亚子等人,虽然与同光体、常州词派、桐城派等旧学人士,积不相能,但他们身上那种以大明遗民自居的名士气,也决定了他们对俚俗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