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节 吉尔吉思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吉尔吉思人(Qïrqïz)的原始居地在叶尼塞河流域,最早记载吉尔吉思人的中国史书是《史记》。在《史记》中,吉尔吉思人被记为“鬲昆” 22,以后《汉书》除保留鬲(隔)昆一名外,普遍称“坚昆”,6—9世纪的史书记为“黠戛斯”。中亚吉尔吉斯民族是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思人在不同时期西迁中亚的过程中形成的。23吉尔吉思人西迁浪潮一波又一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蒙古时期和俄国东扩时期。

早期迁徙指公元前1世纪中叶至蒙古人入侵之前的迁徙。这一时期,吉尔吉思人的西迁与西匈奴有关。在匈奴扩张下,叶尼塞河流域的坚昆部西迁到天山北部,3世纪初,今塔城、七河流域、塔剌思河流域已经有坚昆部民。6—9世纪,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部作为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的臣民参与了宗主国的对外战争,在战争中,一部分黠戛斯人来到天山地区。24840年,回鹘汗国灭亡以后,又有部分黠戛斯人随回鹘人西迁到天山南部,占据了今乌什,以及喀什以北的阿图什至乌恰等地。以后,这些黠戛斯人与回鹘、葛逻禄、样磨、处月等部民共建了喀喇汗王朝。天山南部的黠戛斯是一支势力较大的部落,他们在喀喇汗王朝的军队中很有实力,参与了汗国的政治活动。在此期间,喀什噶尔北部完全处于黠戛斯的控制之下,从《中国历史地图集》来看,今阿图什一带是黠戛斯人的活动中心。

早期迁徙到天山南北的黠戛斯人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葛逻禄、样磨、处月等部杂居和融合,他们在以后中亚吉尔吉斯民族主体中没有明显占优势的地位,然而,早期迁徙运动对叶尼塞河畔的吉尔吉思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们生活的地区成为以后吉尔吉思人迁徙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吉尔吉思人的早期西迁对后来中亚吉尔吉斯民族的形成仍有一定的意义。

13世纪初,蒙古人强盛起来。蒙古人的征服和统治拉开了吉尔吉思人西迁的高潮。在13世纪以后的中国史书中,吉尔吉思人被记为“乞尔吉思”或“吉利吉思”(Jilijisi),以及“柯尔克孜”、“布鲁特”等。按民间传说,吉尔吉思一词来源于神圣数字“40”(Kirk / Qïrq),这一数字等同于联盟、权力等概念。在词源学上的说法是:“kyrk”是40。中外史书对此都有内容大同小异的解释,如《元史》把吉尔吉思人的起源与40名古代汉族少女联系起来;16世纪的波斯著作《历史概要》(Majmūc al-tawārīkh)的作者赛福鼎·阿克希甘第(Sayfu’ddīn Akhsikandī)认为,在他那个时代,“吉尔吉思人起源于40位乌古思人(Oghuz),他们是在塞尔柱速檀桑扎尔时代从乌兹根逃亡到忽毡(Khujand)山区避难的” 25。

蒙古征服和统治期间,吉尔吉思人陆续西迁到天山北部,其中大的迁徙有两次。一次发生在阿里不哥(Ariq Böke)反忽必烈时期(1260—1263),追随阿里不哥的吉尔吉思人转战伊犁河流域,1264年,阿里不哥战败,只身逃亡,他从叶尼塞河带来的部队溃散在天山北部。另一次是海都带来的部民,窝阔台系宗王海都曾把东天山到叶尼塞河之间的突厥—蒙古部落联合起来,其中包括了当时已经成为窝阔台汗国“直属部落”的吉尔吉思人。他们在跟随海都作战的过程中来到天山北部。

14世纪后期,帖木儿军进入天山地区,消灭了或驱逐了此地的许多突厥—蒙古部落,天山北部的吉尔吉思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15世纪初期,吉尔吉思人在天山有了固定的地盘,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以后,吉尔吉思人从天山南北逐渐发展到帕米尔高原及其以西的兴都库什山一带。

16世纪,天山—帕米尔的吉尔吉思人隶属于东察合台汗国,他们参与了各派之间的冲突与战争。东察合台系宗王萨亦德征服安集延,于是,伊犁河上游、伊塞克湖周围、楚河上游、塔剌思河流域、纳林(Naryn)河流域的吉尔吉思人都归属在他的统治之下。1514年,萨亦德率吉尔吉思人、绰罗斯部(Chuoluosibu)蒙古人大约四千人占领了喀什、叶儿羌、和田等地,建立了叶儿羌汗国。因此,在叶儿羌汗国建立过程中,吉尔吉思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后在叶儿羌汗国政权中,吉尔吉思人成为汗国的支持力量,叶儿羌汗任命吉尔吉思人为地方长官,如1638年,阿卜杜拉汗任命吉尔吉思首领为喀什、乌什、库车、轮台、和田等地的最高行政长官(阿奇木伯克)。

然而,吉尔吉思人遭到叶儿羌汗国的剥削是很重的,有史书记载,叶儿羌汗萨亦德曾从吉尔吉思人手中一次就夺取了十万只绵羊。26每遭战乱,吉尔吉思牧民只有进入深山躲避。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期,伊塞克湖地区的吉尔吉思人与叶儿羌汗国统治者经常发生摩擦和战争,吉尔吉思人不断起义反对叶儿羌汗国的统治,海答儿本人就参加过镇压吉尔吉思人的战争。据海答儿记载,吉尔吉思是蒙兀儿斯坦诸部落之一,但是,在经历了几次反蒙兀儿汗的叛乱以后,他们从蒙兀儿人中“分离出去”了。27

在反抗叶儿羌汗国的起义中,天山北部的吉尔吉思人与哈萨克人结成同盟,他们互相支持。16世纪的吉尔吉思—哈萨克联盟是吉尔吉斯民族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吉尔吉思人的史诗中,哈萨克统治者一直以同盟者身份支持吉尔吉思人;而吉尔吉思人也参与了哈萨克汗国在1598年、1603年、1606年和1610年对叶儿羌汗国和昔班尼王朝的军事行动。

费尔干纳的吉尔吉思人在16世纪初期臣属于河中地区新兴的昔班尼王朝,不过,据布哈拉史家哈菲兹(Hāfiz b. Muhammad Bukhārī,1549—1588)记,16世纪定居在卡拉捷金(Qarategin)的吉尔吉思人既没有臣属于河中地区的统治者,也没有臣属于任何一位速檀。哈菲兹提到了1575年迁入希萨尔(Hissar)和迪赫依瑙(Dih-i Nau)的那些吉尔吉思部落。

16世纪,当乌兹别克人和哈萨克人在建立自己国家的时候,中亚吉尔吉思人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权。奥斯曼史家赛菲·切勒比(Sayfī Chelebī)写于1528年的书中说:“采用吉尔吉思一名的一个部落住在喀什的这一边。他们是与蒙兀儿人同族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汗,只有伯克。” 28吉尔吉思社会组织仍然是氏族部落,有的一个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有的一个氏族分为几个部落。部落头人称为“比”,比的位置世袭。《西域闻见录》一书记载说:“如其比死,即立其比之子,若弟、他人不得与也。” 29

天山南北、帕米尔高原的吉尔吉思人逐渐形成了“天山—帕米尔”吉尔吉思人。史家们把叶尼塞河畔的吉尔吉思人称为北吉尔吉思人,把天山—帕米尔的吉尔吉思人称为南吉尔吉思或西吉尔吉思人。南、北吉尔吉思人居住在彼此相距较远的地区,他们之间的联系日渐疏远,到17世纪时,他们之间不仅在文化和宗教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已经发展成使用同一族名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实体。

13世纪仍居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思人的经济情况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中有记载。该书说:“俭俭州(即歉歉州)出良铁,多青鼠,亦收糜麦,汉匠千百人居之,织绫罗锦绮。” 30可见,在13世纪初期,叶尼塞河的吉尔吉思人虽然以畜牧业为主,但已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