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节 土地制度与社会经济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久就受到饥饿的袭击。一头驴的价值已上涨到四十甚至五十腾格(即银币),就这样也难以买到” 30。

衰败的经济危及到乌兹别克人在中亚的统治,昔班尼王朝采取积极措施扭转经济衰退的现象。昔班尼首先解决了因战争导致的土地所有权归属问题,他把耕地归还原主,暂时未能归还的土地先转入汗的名下,由国库拨一批款项用于耕种,在其地上耕种者将收获物的一部分以赋税的形式纳入国库。与此同时,国家颁布措施鼓励开荒。

16世纪,中亚农业得到一定发展。在昔班尼汗时期,建筑了一些新灌溉渠和蓄水池,1502年,横跨泽拉夫善河的大坝桥落成。奥贝都剌时期,布哈拉郊区建筑了新的灌溉渠(Ariqs)、露天蓄水池和水库(Hauzs)。阿布杜拉二世时期,在阿姆河和锡尔河流经地区建筑了水利灌溉工程,当时费尔干纳盆地已经由一块块绿洲组成一个农业王国,中亚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此期间,一小部分乌兹别克贵族成了土地所有者,大批牧民成为依附农民。

中亚手工业在16世纪有了显著的发展。大批乌兹别克人的到来,扩大了对手工产品的需求,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中亚一些城市产生了代表性产业。如撒马尔罕、塔什干、赫拉特和浩罕等城的造纸业,撒马尔罕的优质纸闻名西方;布哈拉城的珠宝镶嵌、武器制造、纺织业及酿酒业,在布里亚特(Buriat)民族史诗中,对布哈拉弓的称赞声一直远扬到西伯利亚;布哈拉的酿酒业“在河中地区是无与伦比的”31。手工业产品出现了地区差异,具有城市特色,如种类繁多的纺织品,与撒马尔罕城的印花布相比,布哈拉城的印花布图案大,色彩丰富明快。32手工产品的生产不仅只是满足中亚地区居民的需求,还出现了专为出口生产的产品,如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生产的一种名为巴克赫马尔(Bakhmal)或马克赫马尔(Makhmal)的深红色天鹅绒出口到俄国和其他国家。阿布杜拉二世在胡勒姆附近建的缫丝厂,生产的白、黄色丝主要向喀布尔和白沙瓦出口。33

16世纪,在中亚形成了手工业组织行会。以纺织业为例,男织工参加了名为卡沙巴斯(Kāsabas,即职业)的行会,行会中有名为皮尔(Pīr)的赞助人,他们是行会的建立者,或对该行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人;有名为乌斯塔德(Ustāds)的师傅,他们把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儿子或雇佣学徒。行会定期举行会议,会议以工匠们敬奉赞助人和祭奠死去工匠的灵魂开始,然后,宣读行会章程(Risāla)。

同一行会的工匠一般聚居于同一街区,有时候街区之名以其行业名命名。如制针工苏扎加尔(Sūzangars)聚居区被称为苏扎加尔区(Suzangar);布哈拉金线刺绣师傅聚居地米尔多斯土姆区(Mīr Dostum)被称为金线刺绣道(Guzar-i Zardūzī)。中亚市场上出现了手工产品的专卖店,如帽行(Tāq-i Tilpāq-furūshān)、金行(Tāq-i Zargarān)、制箭行(Tāq-i Tīrgarān)、布庄,等等。甚至形成了手工产品的专卖市场,如卖铁器的十字路口称为铁匠路口(Chahār-suq-i Āhanīn)。34

父子相传的技艺和相互隔绝的独立街区可以保证手艺在本族中传承。在布哈拉,冷染工人常常是犹太人,被称为查拉斯(Chalas);热染工一般是塔吉克人;来自莫夫的波斯人大多进行丝绸生产。35

16世纪,中亚城市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布哈拉城。布哈拉成为汗国都城以后,历代汗对布哈拉城进行了扩建。布哈拉市区扩大,离城六七公里的赘巴依村被纳入市区,从赘巴依村到市中心修了一条宽阔美丽的林荫道,在该村的赘巴依谢赫家族祖坟附近修建了宗教学校和清真寺。16世纪下半叶,布哈拉增建了许多宗教性建筑,其中有阿布杜拉汗宗教学院、库克达什宗教学院(Kukeldāsh Madrasas)、马达尔伊汗(Mādar-i Khān)宗教学院和查尔·巴克尔(Chār-Bakr)综合建筑。在这一百年间,布哈拉城的建筑超过了近千年来一直成为河中首府的撒马尔罕城。

16世纪,突厥斯坦城成为哈萨克汗国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哈萨克汗额什木统治时期(1598—1628),突厥斯坦城成为都城。36在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中,提到了突厥斯坦城周围的许多居住区,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大农业绿洲,典型的居民区有伊干(Iqan)、卡尔纳克(Qarnaq)、卡拉楚克(Qarachuq)和苏里(Suri)。塔什干城的地位也在这一时期重要起来,城内的建筑,如库克达什(Kukeldāsh)宗教学院、浴室和许多壮丽的陵墓都建于16世纪。在16世纪初期,扫兰城十分富裕,居住区条件舒适,以扫兰城为中心也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中心,粮食还出口其他地区。

16世纪,中亚的商业从15世纪后期的衰落中恢复过来。为了促进商业贸易,昔班尼实行达罕(Tarkhān)证书的制度,获得汗国颁发达罕证书的商人,在无条件为君主服务的前提下拥有一些特权,如在自己的领地上有免税权、可以免受惩罚九次、可以自由晋谒君主等。37为了方便商人,汗国统治者在布哈拉、撒马尔罕、塔什干、巴尔赫等城修建了客栈,在商路沿线修建了旅馆(Kārvānsarāys)、商行(Tīms)、圆屋顶市场(Tāqs),在沙漠中修建了带盖的蓄水池,等等。

16世纪,金融活动在中亚非常活跃,布哈拉出现了活跃的货币兑换市场(Sarrāf-khāna),货币兑换商(Sarrāf)的地位很高,以其名字命名的街道、聚会中心、旅馆、清真寺、桥梁、浴室(至今仍保留)在布哈拉出现。38

为了便于交换,昔班尼王朝进行了三次货币改革。为了规范货币,昔班尼发行了比旧币重0.4克的新银币腾格(Tanga),规定新银币以同样的汇率在布哈拉汗国内流通。39新银币给市场提供了在重量、外表与行市方面都十分稳定的货币,稳定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史学家认为,昔班尼的货币改革“特别是比昔班尼汗的前辈和继承者所采取的财政措施进步” 40。继任者忽春赤汗也进行了货币改革。1512年,中亚遭遇大雪,食品和日用品价格猛涨。忽春赤汗铸造高质量的新铜币,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流通,使经济危机有所缓解。41

16世纪,地区经济交流繁荣起来。花剌子模、赫拉特、巴尔赫及其周边地区与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商贸来往频繁。巴尔赫城的一个城门被命名为布哈拉门(Bukhara Darwāza);塔什干通向撒马尔罕之路的城门名为撒马尔罕门(Samarqand Darwāza)。在哈萨克草原,无论是定居地还是草原,手工业产品都依赖于锡尔河沿岸和七河流域的居民,哈萨克人与他们进行着频繁的贸易。哈萨克人或者是亲自把畜产品带到周边国家,如布哈拉、希瓦、俄国、西伯利亚或中国,或者是把这些货物发给邻近地区的中间商,以换取原料、成衣、面粉、蒸煮罐、缝纫用品和装饰品,还有武器等。这些交换补充了哈萨克人所需的生活用品。

16世纪,中亚对外贸易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发展。俄国征服西伯利亚汗国之后,中亚与欧亚草原及西西伯利亚的贸易加强了,双方之间的贸易量很大,卡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