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坦境内)、达尔瓦兹、巴达克山来喀什噶尔贸易,并在这里开办“洋行”。
哈萨克汗阿布赉向清朝政府请求于乌陇古(今新疆福海县南)地方,以马匹易货。清政府以其地道远,商贩不便,约定于1758年在额林哈毕尔噶(今新疆乌苏县、玛纳斯县以南)和乌鲁木齐等处贸易。1758年9月,第一支哈萨克商队赶着三百匹马来到乌鲁木齐。1760年,清政府在伊犁开放了第二个西向贸易市场,1763年又开放了塔尔巴哈台。哈萨克与新疆的贸易集中在伊犁和塔尔巴哈台。从清朝与哈萨克的贸易价格表来看,伊犁地区的牲畜价格最高,说明清政府鼓励哈萨克人赴伊犁贸易。以后,清朝允许哈萨克人到科布多和乌里雅苏台交易,因为中玉兹哈萨克人到科布多和乌里雅苏台的路程更近。
18世纪下半叶,俄国在哈萨克草原和西伯利亚地区建立的军事要塞逐渐成为贸易中心。其中,奥伦堡取代了阿斯特拉罕的贸易地位,俄国与哈萨克草原之间的贸易集中在奥伦堡进行; 1760年和1765年,俄国在谢米巴拉金斯克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分别开设了交易场所。与此同时,西伯利亚当局修建了商队货栈和市场以吸引哈萨克牧人和来自塔什干、布哈拉的商人。俄国政府鼓励浩罕、布哈拉、塔什干的商人迁居到以上城市和居民点。
19世纪,区域性市场在中亚东部形成。17世纪,在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已经形成了区域性大市场,其中,布哈拉城会集了邻国商人,波斯商人带来了波斯丝、羊毛布、地毯和绿松石。土库曼人与布哈拉市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库曼人袭击呼罗珊北部边区,获取俘虏,然后在中亚市场上出售,布哈拉就是他们出售奴隶的大市场之一。喀什噶尔商人带来中国的大黄、茶、瓷器和草药。印度商人带来了药品、黄金和珠宝。19世纪,塔什干、浩罕、安集延、纳曼干等城市也迅速发展成为跨地区的贸易重镇。来自阿拉伯、俄罗斯、西伯利亚、印度的客商汇集在这些市场。浩罕汗国的安集延城是主要贸易城市,浩罕人因此以安集延人闻名于世。浩罕汗国与俄国的联系促使塔什干城的发展。
18世纪后期,中亚国家与俄国的贸易发生了质的变化。17世纪以后,中亚作为东西方交流的大陆桥地位随着海路的开辟而丧失了重要性,中亚商人与西方的贸易几乎局限于与俄国商人的贸易。随着俄国手工工场的发展,以往的自然贸易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轨迹,中亚市场逐渐成为俄国的原料市场和工业品销售市场。1754年,俄国设立贵族银行和商人银行,开始组建国际贸易公司;1762年,俄国官方批准在阿斯特拉罕城成立一个专门承办俄国与波斯、布哈拉、希瓦商务的公司;19世纪,俄国萨克·莫洛佐夫家族、伊凡·赫鲁道夫家族、巴拉诺夫家族在中亚设立了贸易公司;1866年,这几家公司合并为塔什干和中亚贸易协会。集团贸易加强了俄国商人抵御风险的能力,垄断了中亚的对俄贸易,包揽了货物进出口及原料产品的收购、转运等各项业务。然而,这一时期,中亚商人没有建立这种组织。
19世纪中期以后,中亚成为了俄国纺织业的棉花供应市场,棉花的出口量逐年增加。18世纪40年代,在布哈拉汗国与俄国的贸易中,布料是布哈拉汗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产自布哈拉附近的赞丹纳村的赞丹尼奇布(Zandānīchī)结实而色彩多样;优质棉布卡尔巴丝(Karbās)可以做衣服或绘画;产自撒马尔罕的印花布(Chīt)、抛光布 (Chavdar / Chaldar)都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在18世纪80年代,例如1783年,从布哈拉发往阿斯特拉罕城的货物中,占据首位的是白棉纱(价值达195082卢布),占据第二位的是布哈拉的印花布(价值44270卢布)和卡尔巴丝布(价值18123卢布),然后是产自布哈拉的羔羊皮(价值6067卢布)和软山羊皮等。36这种商品结构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可以说,直到19世纪中期,中亚纺织产业还处于先进水平。然而,19世纪5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俄国纺织业中,开始生产专供俄国和中亚穆斯林使用的廉价棉布。1862年,俄国政府的财政大臣加格麦斯特尔在《俄罗斯通报》上发表文章说,现在俄国无限地“需要布哈拉的棉花”,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1865年,中亚与俄国的棉花贸易占俄国官方贸易的74%。是年年底前,中亚的棉花出口总额已占整个贸易总额的74.1%,而加工过的棉制品出口总额却由1840年的55.1%降到了8.7%。37素以纺织业著称的中亚开始从俄国进口棉布;一直向中亚进口棉布的俄国却只进口中亚的棉花。俄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最终导致中亚纺织品完全退出了俄国市场。
19世纪,中亚成为俄国工业品销售市场。布哈拉商人在俄国购买的商品中,贸易额最大的是硬币和棉制品,其次是金属和金属制品,还有皮革等。3819世纪40年代,布哈拉商人从俄国买回的金属和金属制品占布哈拉购买总额的16%,机制棉布占布哈拉购买总额的20%,占希瓦购买总额的34%。3919世纪中叶,俄国输出的金属有将近60%是流向亚洲,而且主要是流向中亚。40可见,布哈拉成了俄国工业产品的销售地。
不过,直到19世纪中叶,中亚商人与俄国的贸易继续对中亚商人有利。41俄国与中亚的贸易采取的是不同的关税,中亚汗国向俄国商人征收比穆斯林商人高出四倍的税,但来自中亚的金、银、宝石等商品在俄国免收进口税。俄国西伯利亚边务当局鼓励中亚商人进入俄国要塞进行贸易,中亚商人在对俄贸易中获得了重要的商业利益。在1784年前后,他们每年出售大约两百万卢布的商品给俄国,而购进的俄国商品价值只是出售额的一半。这一比例的贸易一直持续到19世纪头十年。一些俄国早年修建的军事要塞,如雅依克、奥伦堡、特罗伊茨克逐渐发展成新兴城市,为了加强它们与中亚的贸易联系,俄国政府给予来到这些城市的布哈拉和希瓦商人很大优惠。
这一时期,中亚人口持续增加。19世纪初期,中亚只有四百万居民,到19世纪中叶时已增加到五百万人。其中,布哈拉汗国约有三百万人,希瓦汗国约有五十万人,浩罕汗国约有一百五十万人。42
* * *
1 C. Adle, Irfan Habib,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5, p.60.
2 〔苏联〕帕·彼·伊凡诺夫:《中亚史纲》,《中亚史丛刊》1983年第1期,第67页。
3 C. Adle, Irfan Habib,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5, p.78.
4 Geoffrey Wheeler, The Modern History of Soviet Central Asia, p.46.
5 〔苏联〕帕·彼·伊凡诺夫:《中亚史纲》,《中亚史丛刊》1983年第1期,第83页。
6 〔印度〕巴布尔:《巴布尔回忆录》,第9页。
7 王治来:《中亚通史》(近代卷),第190页。
8 〔苏联〕帕·彼·伊凡诺夫:《中亚史纲》,《中亚史丛刊》1983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