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返回上一页

走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创新之路: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时间:2023-03-27 11:24:11

王悦,黄时进

(华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们经受住了来自内部与外部多方面的风险挑战和考验,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6。在创新领域,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主要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创新之路。

一、创新新格局:领域突破、战略结合与协同并进

“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2]需要战略性功能的在场。作为战略安排的创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实现了多重飞跃。地位上,创新成为科技领域发展的动力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是引领发展、催生新机的重要手段;要素上,深化了在“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管理等全方位的创新”[3]17,打造了系统性整体性的协同创新体系;路径上,充分发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逐步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新时代以来,创新战略遵循战略沿用和增量发展的基本路向,呈现出显著特征。

(一)创新战略的作用领域完成了从星点式到系统化的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前,创新战略主要集中于科技领域,呈现出星点突破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战略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突破探索,呈现出系统展开的态势。创新战略的演进不仅在地位上得到提升,在内容上也更加全面系统。

一方面,创新战略的地位系统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使用“关键支撑”“牛鼻子”“新引擎”等一系列提法来阐释科技创新对于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创新的要求拓展、延伸至社会发展全领域。2014年在致浦江创新论坛的贺信中,习近平指出,“科技引领发展,创新改变世界”[4],将创新与发展直接关联。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习近平创造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5]。这一重要论断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得到进一步阐发,突出了创新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作用。

另一方面,创新战略的内容全面拓展。党的十八大以前,我们虽然也强调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社会各领域创新相辅相成,但侧重于强调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等其他领域的创新为科技创新服务,而创新战略的落实与否主要以科技创新成果表现出来。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强调,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6],创新关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3]9,必须不断加以推进。不仅重申了科技创新与社会其他各领域创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将社会其他各领域创新不再视为科技创新的辅助性功能,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创新要求来看待,与科技创新一道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其中,理论创新筑牢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制度创新提供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文化创新延展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产物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推进样态,可以从事关国家战略及事关社会发展的科技力量出发审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领域的适用。

从事关国家战略的科技力量创新来看,加大力度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由党和国家从顶层设计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行为探索与实践推进提供重要指导,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就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项目和创新方式作出了有针对性的部署,随后在不同场合就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事关国家战略的科技创新行为探索与实践推进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政府主体发挥整个公共性资源重要配置作用和市场主体发挥创新动能指明了方向。

对于事关社会发展的科技力量创新,党和国家尊重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着力探索“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这一模式首先明确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非政府主体在创新体系中不同的功能定位,围绕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支持跨部门、跨主体、跨学科的科研协同创新,鼓励非政府主体在结合本领域实际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前进。就高校而言,找准统筹国家发展愿望和国家安全需求的科技创新平衡点,以教师“自主式”探索与单位“组织性”科研相结合的模式激发院校科研工作的活力与动力。就科研院所而言,进一步明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的国家引领力量,锚定世界先进水平,联动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重点突破基础性研究的创新。就企业而言,一方面,发挥中央企业和国家企业的“领头羊”作用,把握重大、前沿和基础,最大程度提升市场化领域的原始创新。在党和国家政策引领和战略驱动下,以央企和国企带头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系统融合,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增强民营企业的参与度,“着力培育‘瞪羚’企业与‘独角兽’企业”[7],与央企和国企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央层面的决策与部署是循序渐进、稳步进行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嵌入非政府主体实践的路径亦是循序渐进、稳步进行的。

(三)创新核心地位的形成是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协同并进的结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8]。历史经验与现实成就表明,创新是实现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动态平衡的关键。然而,内部自主创新的有限性与外部创新合作的约束掣肘了国家创新动能的释放,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成为突破这一困境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指出,创新发展需要科技与体制机制两种动力共同支撑,借助二者共同创新的合力,才有可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3]65。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确立、发展与巩固离不开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作用。正式规则是指党和国家以最大限度激发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为目的,通过公权力来保障实施而制定的有关法律、制度或规范。随着正式规则的日趋完善,创新在科技进步、社会改革、思维变革中的作用愈发明显,且经过前期累积与积极创新行为,创新的第一动力被逐渐认可和接受。概言之,正式规则对创新实践产生着积极影响。

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9]。非正式规则作为创新机制体制改革的推动力量,对约束创新行为的正式规则破除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是对正式规则中与创新实践不相适应部分的大力改革和缺失部分的有效补充。但是,与具有稳定性、连贯性的正式规则不同,非正式规则变迁往往需要长期的积淀,一般始于自发行为、根植于某一地区或群体的传统。受非正式规则影响的改革思路往往缺乏对即时性、全局性创新的思考,需要与正式规则一起发挥协同作用。

二、创新之路的基本意涵:基本遵循、价值目标与具体体现

发展战略关系党和国家发展格局及其未来走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1]28,“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1]52-53。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国

提醒您:因为《走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创新之路: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走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创新之路: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在线阅读地址:走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创新之路: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1234
经典故事
就是你
会说话的钥匙
等你回来
电梯通向异度空间
夜娃
猫劫
阴阳河
神秘的野鸡林
一起看电影
一张真皮沙发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