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返回上一页

大学生“强制校园体育”管理政策执行梗阻研究<br/>——以“青大运动”为例

时间:2023-04-12 01:50:18

田笑萌 青岛大学

学校乃至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是构成日常大学体育的重要内容,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政策的引领。作为大学生综合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体育教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阶段,总是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1]。

一直以来,政府与学校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意义,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不断完善、修订和推行一系列新的相关政策,如试图以“生活化”的方式改变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现状,促使大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改变体质持续下降的状况,达到通过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自上而下、广泛且密集的政策并没有产生特别理想的效果,大学生体质不佳的现状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这说明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梗阻现状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深入剖析和反思。

以青岛大学为例,学校开发“青大运动”小程序,同时出台校园健康跑相关政策并将其与综测成绩相挂钩,旨在促进大学生加强日常体育锻炼。然而,目前青岛大学出台政策产生的效果也依然存在不及预期的情况。文章基于“青大运动”政策,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从个人运动背景、运动与生活、校内体育政策、小程序设计等方面分析校园健康跑政策在现实推进过程中效果不佳的原因,帮助推进“青大运动”政策更好地执行,促进大学生加强日常体育锻炼,实现大学生提升身体素质的目的。

一、大学体育政策执行效果

(一)大学生对“青大运动”效果的主观认同

基于发放的问卷,并通过SPSS 分析,可以看出在主观上,对于大学生体育政策效果的认同呈现出中立的特点,同时消极认同大于积极认同。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观上,大学生并不非常认可校园健康跑政策的效果。

(二)对“青大运动”效果的客观分析

根据问卷可知,调查者的体测及格率为92.2%。参考《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可知“青大运动”在客观上对于青岛大学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成绩的提高并无太大的促进作用。虽然体测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代表作用。

(三)大学体育政策

大学以“生活化”为目标的体育政策不断发布,表明了政府对开展大学体育活动进而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重视,也为高校试图通过文件、规定、考核等方式开展大学生体育活动增加了“底气”,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体育成绩考核已成为高校教育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体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已经确立,系列政策的出台与执行通过不断增加“体育生活化”的可行性和可选择性,试图改善大学生体质下滑的局面。虽然这些政策在制定时设定了良好的目标和预期,在现实的具体推行及运用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受客观和主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自由可用的体育锻炼时间不断被挤压、体育设施的不健全、体育考核的方式过于固定化等,导致体育锻炼的目的过于功利化和单一化,出现政策的受众较低、学校的配合度不高、学生的参与度达不到预期等执行受阻的情况。

通过政策的认同效果与体测成绩的交叉表可以更加直白地看出,在被调查的235 人中,体测成绩合格率达90%以上,可知相对“生活化”的体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促进了大学生体育考核成绩的提高。但成绩良好率仅44.68%,不足50%,距离从根本上和普遍性上达到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实现真正的“生活化”的目的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青大运动”调研分析,可知“强制校园体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执行效果不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大学生体育政策执行梗阻的原因

(一)运动政策与个人运动背景冲突

大学生的体育观念源于他们多年成长的认知和日常生活,受多年来学校对体育教育的引导、家庭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全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各种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进入大学之前已基本形成。观念一旦形成,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依靠高校通过出台相关的体育政策、强制大学生进行日常体育锻炼改变的。

1.与中小学阶段体育政策的衔接性较差

我国高校体育制度与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政策衔接性极差,大学体育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点几乎没有任何衔接性。大学阶段的体育往往以“专业化”与“常态化”为特点。

大学时期的体育课通常作为必修课开展,课程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校为增强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尤其是加强青少年综合素养培养的要求,组织大众化、易参与的健康跑等活动,以促进体育运动的常态化。

2.与个人生活圈运动习惯融合性差

调查问卷显示,有34.9%的大学生的家庭内部是不重视体育锻炼的,有40%的学生在校期间是不愿意额外进行体育锻炼的,有42.6%的学生在放假期间是不会进行体育锻炼的,更有46.4%的同学认为社交圈内是没有体育锻炼氛围的。生活圈的运动习惯对个人运动意愿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具有较大影响。

(二)大学体育相关政策配合度偏低

1.体育锻炼形式过于单一

“青大运动”政策中的“运动”一词目前仅指跑步这一项运动形式。跑步是一种参与度高、简单易行、易于开展且运动成本较低的运动形式,对增强身体素质、锻炼人的意志有很好的作用。

“青大运动”仅以跑步的形式开展,运动形式的单一使大学生缺少更多选项,导致部分大学生抗拒参加或因兴趣不足而放弃参加,不利于“生活化”政策的推进。如果能增加羽毛球、乒乓球等其他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则可以从运动方式上提高大学生对于政策响应的积极性。

2.校园体育教育氛围不足

场地、器材等体育基础设施的相对匮乏是影响我国大学生选择体育锻炼方式的关键因素之一[2],青岛大学也不例外。在问卷调查中,给予青岛大学体育设施积极性评价的仅占27.66%。

尤其在近年来,青岛大学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大增,但受校园面积基本原地踏步的影响,体育场地的局限性持续存在,学校无法改善相应的设施,场地器材不足问题继续扩大。

体育竞赛是大学生体育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与大学校园广泛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高校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增强校园的体育氛围。但有51.92%的调查者对于“你认为青岛大学是否重视大型体育活动的举办?”一题选择了非积极选项,由此可见,青岛大学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3.小程序的强制性与开发不完善

学校对体育教育的推行与新媒体技术的宣传引导融合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以促进健康及体育锻炼的宣传不适合“强制推广、必须使用”[3]。

“青大运动”小程序的开发本意是提高大家对“青大运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但是其过度强调参与度,往往让学生产生对“强制性”的条件反射,使当代大学生产生较为普遍且强烈的抵触心理,加上小程序的开发存在不够完善、新意不足等状况,使这项已广泛应用的技术的宣传效果受到质疑,接受度面临挑战。

(三)大学体育政策目标偏颇

1.

提醒您:因为《大学生“强制校园体育”管理政策执行梗阻研究<br/>——以“青大运动”为例》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大学生“强制校园体育”管理政策执行梗阻研究<br/>——以“青大运动”为例》在线阅读地址:大学生“强制校园体育”管理政策执行梗阻研究<br/>——以“青大运动”为例

12
经典故事
渔夫的故事
木匠和鸟兽
水牛和毛驴
老鼠和黄鼠狼
终身不笑的人
太子与神秘的羚羊
妇人导演的恶作剧
苏欧德公主请教父王
鹦鹉的命运
谗言嫔妃受到惩罚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