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返回上一页

明清金陵小说中的帝都文化书写<br/>----以《儒林外史》为中心

时间:2023-04-12 07:52:08

张兴龙,徐 畅

(江苏海洋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对明清金陵小说帝都文化书写展开讨论,需要从学理上解决两个命题:一是金陵小说概念界定问题,即哪些小说属于金陵小说;二是帝都文化书写的内涵或角度,即金陵小说中的帝都文化书写包括哪些方面。

一方面,金陵小说概念的界定。本文所说的金陵小说,专指明清时期小说作者(包括创作、编纂、刊刻)为金陵籍,或者非金陵籍但是因为长期生活在金陵“为金陵文化所化”之人,小说以金陵作为故事发生的重要地理场景,以金陵社会生活、文化风情、价值观念等为内容特征,且典型地体现当时金陵人的心态、表达对金陵生活独特反思的话本、文言、笔记小说等。本文界定明清金陵小说概念,借鉴了明清西湖小说(或杭州小说)的命名方法。葛永海认为,明清时期小说作家普遍具有的“金陵情结”,他强调地理环境是影响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明清时许多作家生活于此,情之所系,魂牵梦绕,留下了许多追忆和抒写南京的篇章”[1]。这些作家自觉创作表现南京风物人情的小说话本,其实就是“金陵小说”。按照这个界定,《儒林外史》是金陵小说的最重要代表,另外,金陵小说包括散落在东鲁古狂生《醉醒石》、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古吴金木散人《鼓掌绝尘》以及“三言二拍”中的部分篇章(节)。

另一方面,帝都文化书写的角度。帝都宫廷建筑的恢弘壮丽、威严显赫,礼仪制度的崇尚遵守、严谨规范,都不是普通城市具备的。而且帝都还是承载世人名利梦想的中心。金陵小说中的帝都文化书写,至少可以从恢弘的城市景观与深沉的城市衰落思辨,尊崇礼仪的城市制度,名士云集的儒林形象等三个层面加以阐释,这三个方面依次对应了帝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审美文化三个向度。金陵怀古是有唐以来中国文学的传统题材,并非明清小说中的帝都文化书写所特有,但是不同于唐代金陵怀古诗对城市盛极而衰的个体性感怀,金陵小说中的帝都兴亡更具深刻性,更彰显出当时文人对历史兴亡的思辨性。在明清小说的帝都书写中,只有金陵小说对士人的书写形成了一个以《儒林外史》为标志的士人集团形象,这是金陵小说帝都书写不同于一般帝都书写的独特之处。因此说,帝都兴亡思辨情结和儒林世界是金陵小说帝都文化书写的两个重要向度。

一、龙盘虎踞随流水:宏伟壮丽的“帝都文化气象”与“帝都兴亡情结”

明清金陵小说中的南京,凸显了其作为帝都城市的特殊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对这座城市文化的书写具有帝都色彩。

(一)壮观宏伟、天下盛景的帝都文化气象

《醉醒石》第一回就写了南京的雄伟景象:

南京古称金陵,又号秣陵,龙盘虎踞,帝王一大都会……其壮丽繁华,为东南之冠,……及至明朝太祖皇帝,更恢拓区宇,建立宫殿,百府千衙,三衢九陌,奇技淫巧之物,衣冠礼乐之流,艳妓娈童,九流术士,无不云屯鳞集[2]3。

南京较之一般城市,政治中心的独特地位给这座城市积淀了独特的政治文化内蕴,体现在小说作品中,往往形成一种浓烈的政治情怀和地理条件独特的优越感。纵观明清小说对南京的书写,大都喜欢渲染城市的“王者之气”。南京坐拥长江天险,龙盘虎踞,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繁华的经济,奠定了其成为封建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的政治中心地位。

相比之下,明清小说中常见的同为江南著名都市的苏州、扬州、上海等,作品或凸显城市商业繁华、富庶奢华,或突出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总是少了金陵的龙盘虎踞的“王者之气”。如,《女开科传》第一回如此描写苏州:

却说这苏州,古名阳羡。东际大海,西控震泽,山川沃衍,江南之都会也。佳胜第一是虎丘山,在府城西北,一名海涌峰,上有剑池、千人石、生公说法台、吴王阖闾墓。[3]

《海上繁华梦》开篇描写的上海,则是一副奢靡腐化的升平景象:

况乎烟花之地,是非百出,诈伪丛生,则又梦之扰者也;醋海风酸,爱海波苦,则又梦之恶者也;千金易尽,欲壑难填,则又梦之恨者也;果结杨梅,祸贻妻子,则又梦之毒者也;既甘暴弃,渐入下流,则又梦之险而可畏者也。[4]

明清小说中的扬州则是和风月纠结缠绕在一起,盐商的财富风流、挥金如土和扬州风月华糜、骄奢淫逸血脉相连。张岱《陶庵梦忆》中的扬州风月被渲染为“名妓歪妓杂处之,名妓匿不见人,非向导莫得入。歪妓多可五六百人,每日傍晚,膏沐薰烧,出巷口,倚徙盘礴于茶馆酒肆之前,谓之站关。茶馆酒肆岸上纱灯百盏,诸妓掩映闪灭其间”[5]。

在这里列举明清小说中苏州、扬州、上海的例子,是因为这些城市都是明清小说书写的重要内容,而且,明清这些城市形成了当时国内最庞大、城市化水平最高、地域文化特征最类似的江南都市群落。在同类城市中比较南京文化景观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才能从学理上证明金陵小说中的帝都文化景观书写的独特性。

明清小说对南京城市景观空间的叙事,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算得上是“为南京文化所化之人”,《儒林外史》全书一共56回,其中近乎一半的章节发生在南京或者与南京直接相关,这些章节往往不惜笔墨对南京城市帝都宏伟气象浓涂重抹:

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船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真乃“朝朝寒食,夜夜元宵”![6]187

《儒林外史》对南京城市空间的描写,涉及秦淮河、莫愁湖、玄武湖、清凉山、雨花台、燕子矶、鸡鸣寺、水西门、泰伯祠等著名景点,展示出南京特有的宏大壮丽的城市文化底蕴。《玉娇梨》第四回写灵谷寺的南京梅花,称赞为“金陵第一盛景”,“到春初开时,诗人游客无数”[7]。

除了四通八达的街巷,水路也是南京交通的重要渠道。《儒林外史》对秦淮河的描写尤其突出,其第二十四回、二十五回和四十一回都对秦淮河的特点大费笔墨,小说中的秦淮河里城门有十三个,外城门有十八个,绵延蜿蜒穿过整个帝都,仅城内的长度就有四十里,沿着城市一转一百二十多里,如此长的秦淮河,勾连数十条大街,数百条小巷,尤其是夜晚来临,街上灯火通明,河边画船笙歌,恍如人间仙境。同样的情景也出现在小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中,小说中渲染了秦淮河的交通发达、画舫争辉的场景,“酒馆十三四处,茶坊十七八家。端的是繁华盛地,富贵名邦”[8]。

(二)历史兴亡、民族盛衰的深层次“帝都兴亡情结”

在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看来,城市并不仅是建筑物的群集,还是各种密切相关并且相互之间经常发生影响的不同功能的集合体,这就意味着城市在本质上不仅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9]。这在明清小说对南京的描写上尤其明显。南京在明清小说中的存在是个“有意味的形式”。南京成为留都后,衙门官制都是给予保留的,其实质上扮演了南方政治中心的角色。所以明清时期的文人更愿意将之视为帝都,并鲜明地体现在小说创作上。《醉醒石》第一回就描写了南京的“龙蹯虎踞”的帝都气象,渲染了明太祖时期“真是说不尽的繁华”,虽然迁都北京之后,失去了帝都的雄风,但是山川如故,自然和其他州府拥有不同的气象:

自东晋渡江以来,宋、齐、梁、陈

提醒您:因为《明清金陵小说中的帝都文化书写<br/>----以《儒林外史》为中心》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明清金陵小说中的帝都文化书写<br/>----以《儒林外史》为中心》在线阅读地址:明清金陵小说中的帝都文化书写<br/>----以《儒林外史》为中心

1234
经典故事
等待与守候
冬天里的一桶水
一个人的春天
那个夏天的黑暗,永不再来
中药丹方化解了川妹子英伦婚姻危机..
在这个夏天,天荒地老
妥协是另外一种坚持
只为曾经爱过她而骄傲
骄傲
记忆里绿裙飘飘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