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为每圈骑行的时间、速度和节奏。然后,转化为自行车运动员所需达到的物理指标,例如功率重量比,再将物理指标转化为生理指标,包括力量、体重和需氧条件等,最后委托专家对项目进行个性化定制,范围涵盖热身运动和减少气动阻力等。
英国体育学院的负责人之一马克·贾维斯仍记得大家是如何在自行车项目上规划他所说的“运动表现倒推”的。“无论是在哪里生活的人,都免不了有这样的习惯,运动领域当然也不例外。没错,‘我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我也知道自己需要进步。如果采取行动,我就会进步,这代表我的措施是有效的’,”贾维斯说,“这种方法听上去似乎很合理,但他们却逐渐改变了这种想法。他们会设立一个目标,例如,比世界纪录快8秒,这个目标极具挑战性。那么现在,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是隐藏在“制胜秘诀”背后的简单逻辑:世界冠军在做什么?我们的运动员有多好?如何能跟世界冠军一样好?
当然,这个观点只描述了目标,对如何实现目标却只字未提。贾维斯对问题进行了如下描述:如果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力学家、营养学家,以及体能教练共处一室,询问大家提升运动员成绩的最佳方式,他们会给出四种不同的方案,以及无数种可以提升运动员成绩的干预方式。“如果我是体能教练,那么我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就是进行深蹲训练,”贾维斯说,“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学科眼镜’。”
受制于时间和财力,只有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先做正确的事情,才能打造出成功的奥运团队。“制胜秘诀”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柔性规划策略,可以帮助所有科学家、教练和运动员集中精力攻克最有可能提升成绩的环节。
以男子100米短跑为例。为了赢得比赛,短跑运动员只需成为跑得最快的人即可。第一步,进行合理预测,短跑运动员只要能打破100米的世界纪录——9.58秒,就很有可能成为比赛当天的王者。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他一定能拿到奖牌。在比赛中,100米短跑运动员通常需要连续参加3天的比赛。在世界巡回赛上,半决赛和决赛还可能会在同一天举行。在帮助运动员备战时,每天比一场跟三天比四场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表现目标,意味着完全不同的训练方法。
第二步是将运动表现目标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运动员需要拥有哪些能力?思想上、身体上、心理上都需要达标。在100米短跑比赛中,运动员需要在160毫秒内对发令枪做出反应,在3.9秒内跑过3米,最快时速需要达到每秒12.2米。
这些运动表现指标还可以被进一步分解为所谓的重点目标。在广义上,这些指标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达到的。指标还包括力量和能量参数,以及承受高强度训练所必需的韧性。每个指标都带着一系列技术参数:下蹲跳高于60厘米,杠铃峰值功率不低于4000瓦,反应力指数高于3.8,等等。
在前期调研结束后,运动员的奋战征程将会填满整个奥运周期,从训练营到运动表现里程碑。
模式本身是具有流动性的。不同运动项目,从自行车和跑步这种受外界影响较小的生理驱动型运动,到曲棍球等自带复杂属性的团体运动,再到拳击之类的对抗性运动,所包含的方面各有不同。
后面的一些实例告诉我们,教练和运动表现总监可能对模型产生极大的误解。他们会认为运用模式就是将所有事项都转化为确定的模式和运动表现指标。“有的人会说,‘这种方法不适合我们这项运动,我们不是自行车项目’,”贾维斯回忆说,“他们认为运用模型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无法理解理论的复杂性。没有什么会比真相走得更远。”
在100米短跑项目中,我们可以客观地量化时间、速度、力量,以及打破世界纪录(也可以扩展到打败竞争对手)所需的生理特征。但对于足球这类复杂的运动来说,大家该如何着手分析解决问题呢?当然,这个问题困扰了好几代运动表现分析师。自分析师查尔斯·里普开始,大家逐渐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不过大家都知道,赢得比赛的方法千千万万,却没有哪一种是绝对可靠的。这样一来,“制胜秘诀”就应该改名为“如何提高获胜概率”。教练会优先考虑一些专家的意见和信念。专家跟教练沟通,理解教练的做事方法,并将获取到的信息转换为体育运动科学家所能理解的框架,是默里和贾维斯这些运动表现分析负责人的任务。然后,分析师要仔细地对以教练为主导的模型进行研究,找出客观证据来证明或推翻教练的假设。
以柔道为例。“在柔道运动中,运动员有许多种不同的获胜方法。运动员的比赛风格不尽相同,重量级别也存在差异。我们该如何制定训练目标?如果无法明确地说出提高获胜概率的因素,那么制订训练方案又该从何谈起?”贾维斯问,“然而,我们并没有利用大数据来进行大海捞针似的搜索,试图寻找成功的模式。我们所采取的方法是与教练进行沟通,以便了解他们的做事方法与成功哲学。他们会通过数据来验证所了解到的信息。我们想要的不是完美的计划,而是行之有效的计划,从而帮助队伍中的每个人自由选用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
英国柔道协会的运动表现总监奈杰尔·多诺霍(Nigel Donohue)和教练们基于5项技术要点,共同创立了柔道运动的“制胜秘诀”模型:一本胜利(相当于击倒对方)、地板技术得分(一种特定的擒拿技术)、压倒性优势(扣人心弦的换位)、竞赛管理(从保证得分情况,到管理场上空间以及比赛节奏)和毫不畏惧地比赛。
这些因素共同组成了柔道训练的关键支柱。柔道队把关键因素印在运动员T恤的背后,以及位于沃尔索尔(Walsall)的柔道训练场的墙上。每场训练有相对应的特定方向。在里约奥运会开幕前的4年里,所有运动员每半年都会接受一次针对这5五项技术要点的评估,评分从10分(金牌)到1分(红色预警)。每项技术都会有相应的评分。技术指标会对刚刚参加训练的运动员产生教育作用。参加巡回赛的初级运动员所接受的技术训练是优先关注并掌握5项要点,而非赢得比赛。所谓的冠军特质无法让年轻运动员走得长远,无法保证他们能在未来成为冠军。
“显然,年轻运动员更想要赢,”默里说,“关键在于赢得青少组世界冠军的人未必就是未来成为奥运会冠军的人。”
新模型得到了科学家的一致认可,他们选择遵从相同的指标。正如默里所说,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拦下一名运动员,询问他正在干什么。他说,正在做这个。再问,为什么?因为这样做符合模型的某个要求。就连清理洗手间的保洁人员都知道,必须要保证卫生间是整洁的,只有这样运动员们才不会生病,才能争取到更多宝贵的训练时间。一切都与“制胜秘诀”息息相关。
就像1962年,约翰·肯尼迪总统在参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情况一样。他问正在扫地的清洁工人在做什么,得到的答案是“帮助国家把宇航员送上月球”。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