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后,可以推测出在古王国只有大约1%的人口识字,即能够读写,而圣书体文字的识字率甚至更低。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尤其是出于行政管理的目的,当时人们也许广泛具备读写自己名字的能力,而且几乎可以确定这些文字是僧侣体而非圣书体。
贵族墓通常位于特定的墓区。在尼罗河河谷,墓区往往位于沙漠的边缘,可能只有参加葬礼献祭、宴会和举行仪式的近亲才会来这里。如果他们具有相同的社会地位,他们可能会阅读甚至认出陵墓中所描绘的自己和他人。死者的儿子(或替代他的有文化之人)必须能够背诵献祭祷文并为其父祈祷。在一些陵墓外的门框和门楣上,或是墓碑上,有时会有面向过路者的特定召唤语,以确保有持续的供奉来供养墓中死者的卡(ka),这些召唤语往往如此开头:“哦!所有经过或进入这座陵墓的人……”在死者的直系亲属去世后,仪式无法持续,此时这些召唤语开始发挥效用。生者一旦离开,文字及其属性就要发挥作用,不断地为来世中的死者激活并提供食物与必需品。最终,观看者只有死者的灵魂(kas),而灵魂依赖着为数不多的卡祭司和诵经师——这些人的工作是诵读相关的仪式。对这些地方的造访者而言,此处的视觉冲击一定很强烈,他们将目睹一个神圣区域的地标,上面还有关于死者身份和死后生活的信息。
在神庙中,观众则更加有限。“普通”埃及人因为不洁而被禁止进入神庙。被指定为“众神的仆人”的祭司在进入神庙之前,须经过专门净化。进入神庙之后,他们会举行仪式,以确保神庙中的神得到照料并享受一日三餐和节日。许多特别的祈祷和仪式都被写在墙上和纸草卷上,由“诵经祭司”宣读。有些祷文是可以背诵的,所以即使一位祭司在神庙里任职时间很短,他也只需要相对较少的阅读墙上经文的能力。再者,神庙的大部分地方都是黑暗阴郁的,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光线从屋顶的狭窄天窗照射到墙壁的一小块区域上,或是摇曳的灯火照到墙壁上,铭文才会被照见。毕竟,这些文字只是给神的眼睛看的。在这种情况下,圣书体文字确实是“神的话语”,它们充当了普通世界和超凡世界之间的交流媒介。
圣书体文字的出现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最极致的地位表现为“成为神圣”,这意味着一种包罗万象的知识和魔力,可以与神庙墙壁上的场景和文字交流互动。仪式激活了圣书体文字,因此通过香薰缭绕,文字就可以被神灵吸入;倒出的水浸湿了祭品和神庙的织物,带来活力和生命;供奉食物的气味,激活了神灵的感官和力量。不仅是每一个圣书体文字符号,还有二维平面的浮雕、三维立体的雕像、现场的表演和仪式,都被神灵看在眼里,神庙的作用由此而得以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其中几个媒介由于某种原因失效了,那么还有其他的作为后备。务实的埃及人意识到,在他们离开后,为了使神的居所继续存在,就需要文字作为媒介来延续他们的工作。实际上,神庙的墙壁持续为众神提供能量,直到今天,圣书体文字仍在游客和守庙人无知的目光下,与埃及众神一起冥思。
神庙的外墙呈现出一个不同的世界,庙宇高高的石头围墙上有大片的空间,入口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山状塔门——这为画面和铭文提供了一块巨大的画布。外墙上装饰着十分特别的场景,其目的是展现神庙的宇宙象征意义,这些外墙或许还可以作为展示给外面民众的一块巨大的广告牌。这些场景展现了国王在众神面前击溃敌军和战胜混乱的情形,不论他是亲自杀敌还是冲锋陷阵。鲜艳的色彩在埃及强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为置身神庙里的每个人展现着关于战争和征服的华丽而生动的全景。神庙的这一部分允许更多的人进入,而内殿神的居所则不允许。这些宣传传达的信息是国王战胜了他的敌人,混乱已经被移除到神庙之外,从而维持了玛阿特(maat),即“宇宙的和谐”。
就实用性而言,小字体的铭文是没有必要出现的,因为观者能够一眼就领会神庙画面的信息,但铭文还是被刻写出来供诸神自己阅读。这些铭文几乎不需要任何圣书体文字做标注,但仍有圣书体文字标注了人物身份,描绘场景,列举被打败的敌人的名字,并给出战斗场景中死伤者和俘虏的统计数字。这些形象各自在适当的位置,并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国王正在通过阻止混乱来履行他与诸神达成的协议。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放心,神会继续让尼罗河泛滥,太阳会继续其每天在天界中的循环。在埃及人的心中,这可能意味着埃及人民对其国王权力的投入是值得的,因为事实证明王权是有效的。巨大的圣书体文字阐明了人与神的协议及国王对埃及人民的掌控权。
不可避免地,在最接近国王和宫廷的地方,更能强烈感受到文字所代表的特权地位。国王的大臣们的陵墓中布满了文字。当逐渐远离这一权力中心时,人们就会看到所谓的“地方性”风格的文学作品和圣书体文字。有人认为,“地方性”的艺术和文学大多出现于中央权力被削弱,地方长官所扮演的角色和他们的地位更像王室的时候。这种艺术风格中往往会出现比例失调的人物形象:人物的头大得不成比例,眼睛很大,身体画得像棍子一样,圣书体文字也颇为粗糙。铭文刻写很随意,没有底边线或规整的格层线,且绘制粗劣,甚至难以辨认。第一、第二中间期的丹德拉(Dendera)和中埃及诺姆的地方长官的墓碑就有这种特点。尽管如此,这些文字的功能仍然是相同的。尽管它们可能无法维持两三百英里外萨卡拉(Saqqara)墓地的美学水准,但对那些永远没有机会离开家乡或城镇的人来说,这种书写无比真实。毕竟,现代的游客在离开度假胜地时,也很乐意带走一些当地生产的纸草纸,或者穿上印着他们看不懂的汉字的时髦衣服。对异国情调、个人意义以及审美层面的愉悦的热爱,是人类永恒的品质。
在埃尔-里泽卡特(Er-Rizeqat),一个名叫门图荷太普(Montuhotep)的男子雇用了一位艺术家为自己量身打造纪念碑。于是这位艺术家为他制作了一块色彩鲜艳的石碑,它将彰显他的社会地位,并提高他在当地的声望——从未见过这种石碑的人绝不会质疑它的质量。而这块写着线性圣书体文字而非完整圣书体文字的石碑,已经足够达到个人宣传的目的,无论是在今生还是来世。
图11 门图荷太普的石碑,出土于埃尔-里泽卡特,中埃及,第二中间期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