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蔡元培入主北大(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蔡元培入主北大

1916年的段祺瑞内阁,内政毫无建树,外交亦乏善可陈,但却做了一件对1919年影响至巨的事情,就是邀请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这时蔡元培还在法国,接到教育部电报后,10月2日,登程归国,11月8日抵达上海,当他进入北京时,已是岁聿云暮。巍巍的宫阙与城墙,冷清的胡同和四合院,覆盖着薄薄的白雪,大街上轧轧而行的骡车,笼着袖子缩着脖子的路人,无不予人死寂而凝固的印象,与他三年前离开时,并无两样。

许多同盟会、国民党的老朋友,轮番登门,劝蔡元培不要到北大任职,“说北大腐败极了,进去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蔡氏后来追述,“但也有少数人就说,既然知道北大腐败,更应进去整顿,就是失败,也算尽了心”。 据北大学生罗家伦说,“国父孙中山先生认为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先生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的教育”。 蔡氏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服从后说,抱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心,到北大履任。

当时的北大究竟有多腐败,以至于进北大就像进地狱一样呢?

北京大学即原来的京师大学堂,民国成立后,翻译《天演论》的严复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接管大学堂事务。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成为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但校内山头林立,派系纷繁,严复没干几天,就被人批评抽鸦片,不得不掩面下台。其后,北大像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任校长:章士钊、何燏时、胡仁源,大都因人事问题,板凳没坐热就走人。

古史专家顾颉刚也在北大就读,作为一名学生,他记忆中的北大是这样的:

那时的北大有一种坏现象:一些有钱的教师和学生,吃过晚饭后就坐洋车奔“八大胡同”(和平门外韩家潭一带)。所以妓院中称“两院一堂”(两院,指参议院、众议院;一堂,即京师大学堂,北大之前身)是最好的主顾……这种坏现象是从清末保留下来的。那时在学生中还流行一种坏风气,就是“结十兄弟”。何谓“结十兄弟”?就是十个气味相投的学生结拜作兄弟,毕业后大家钻营作官,谁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当科长、当秘书,捞个一官半职,“有福同享”。这个官如果是向军阀或大官僚花钱买来的,那么钻营费由十人分摊。这样的学校哪能出人才?只能培养出一批贪官污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