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开下了一场战争”(4)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蔡元培从师长的角度,看得更加清楚:北大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递下来(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都被称为老爷,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 “吾北京大学之被谤也久矣。两院一堂也,探艳团也,某某等公寓之赌窟也,捧坤角也,浮艳剧评花丛趣事之策源地也,皆指一种之团体而言之。其他攻讦个人者,更不可以缕指计。”蔡元培痛心质问:种种之谤,都是无因而至的吗?

堂堂马神庙公主府(北大原校址),与其说是一所现代高等学府,不如说更像一个富家子的俱乐部,一个官僚培训所,衙门里的一切恶习,这里几乎一应俱全了。

1916年12月26日,黎元洪总统正式发表命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发表就职通告,宣布于当天到校视事。

1月9日,北京雪花飘飘。蔡氏向全校发表就职演说,决心改造北大,把法国、德国的大学学风,移植到中国来。他第一步,就是要改变学生的观念,改掉读书为升官发财的旧观念。他向全体学生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蔡元培殷殷训勉学生,应以研究学术为天职:“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

蔡元培又说:“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

蔡元培到职后,首先向医专校长汤尔和了解北大情形。汤尔和说:“文科预科的情形,可问沈尹默君;理工科的情形,可问夏浮筠君。”北大以文科为重点,汤尔和建议,文科学长可请陈独秀担任。

夏浮筠是北大理科学长。沈尹默是北大老资格的教授,绰号“鬼谷子”,在学生眼里,是一位“很深沉而喜治红老之学(《红楼梦》与《道德经》)的人,手持一把羽扇,大有谋士的态度”(罗家伦语)。

沈氏也希望协助蔡元培办好北大,但又担心蔡氏和前几任校长一样,五日京兆。他与蔡氏进行了一次长谈。沈尹默对蔡氏说:“这次北洋政府借您的招牌来办北大。到了有一天,您的主张和政府有所不同,他马上就会赶走您。所以,您现在对北大应进行改革,但有一点要注意,凡改革一件事,要拿得稳,不然的话,一个反复,比现在更坏。”

蔡氏问:“你的话对,你的意见是怎么办呢?”

沈氏提出三点建议:一、北大经费要有保障。二、北大章程上规定教师组织评议会,而教育部始终不许成立。一定要争取成立,把大权交给教授,教授治校,这样,即使校长走了,学校也不会乱。三、规定每隔一定年限,派教员和学生到外国留学。

其中以第二条最为紧要。蔡元培深以为然。兴化致治,必俟得人,教授治校,必先得有一批好教授。蔡元培急于招揽一些积学而热心的名流学者到北大,以扭转颓败的校风。沈尹默也赞成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据北大文科本科专任教授的马叙伦(夷初)说,他也曾向蔡元培推荐过陈独秀。陈独秀的大名,蔡元培已是如雷贯耳了。但后来陈独秀被逐出北大,也是这三个人出力最大。人情的反复,殊堪一叹。

其实,早在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参与暗杀团工作时,与陈独秀就有过一面之雅,记得这位独力支撑着《安徽俗话报》的年轻人,但对他近年的活动,则不甚了了。蔡元培在国外也没有看过《新青年》,听了人们的郑重推介后,找来《新青年》杂志翻阅,颇有共鸣,决定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