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北京,山雨欲来风满楼
巴黎和会已到了最后时刻。
随着美国的立场转变,中国唯一的指望也没有了,在和会上解决山东问题的希望,愈来愈渺茫了。4月30日,五国会议对山东问题作出最后裁决,在巴黎和约中,将山东问题从中国问题中单列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问题。
山东问题共有三项条款,即第156条: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条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第157条:在胶州领土内之德国国有动产及不动产,并关于该领土德国因直接或间接负担费用,实施工程或改良而得以要求之一切权利,均为日本获得,并继续为其所有,各项负担概行免除。
第158条:德国应将关于胶州领土内之民政、军政、财政、司法或其他各项档案、登记册、地图、地契及各种文件,无论存放何处,自本条约实行起三个月内移交日本。
在同样期间内,德国应将关于以上两条内所指各项权利,所有权名义或特权之一切条约、协议或契约通告日本。
以上三条款中,都没有列明日本须将山东交还中国的字样。当晚,中国代表召开紧急会议,顾维钧、王正廷都主张退出和会抗议。但经过讨论,认为中国是弱国,即使退出,对大局亦无甚影响。只好连夜起草抗议书,派专使送达和会。
但一切抗议,终归无效。5月1日,英国代表以和会所定解决山东问题办法通知中国代表。至此,中国在山东问题上的交涉完全失败。陆征祥向北京政府报告失败的消息,并主张有条件地签字(即“保留签字”),也就是在和约内注明中国对山东问题条款不予承认的保留意见,中国才能签字。这是中国的最后底线。
5月3日,陆、王、施、顾、魏五位全权代表联名致电北京政府,以“力竭智穷,负国辱命”,请求辞职。国务院随即复电,一律挽留。陆征祥晚年总结出一句名言:“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痛哉斯言!
噩耗传出,最先行动起来的,是以梁启超为首的一班研究系人士。梁氏在获悉交涉失败的消息之后,火速驰电国民外交协会,建议在国内发动不签字运动,声援中国代表团:“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外交委员会决定不能签约,汪大燮、林长民将致专使拒签电稿亲呈徐世昌,由国务院拍发。同时,国民外交协会也宣称,如果巴黎和会不能采纳中国主张,即请政府撤回代表,并通告全国,定于5月7日在北京中央公园召开国民大会。
整个北京,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空气中。
许德珩证实,汪大燮向蔡元培透露消息的时间,是5月2日:“最初,这个消息(山东问题交涉失败)是林长民(一说是汪大燮)告诉蔡先生的,蔡先生马上透露给我,于是国民杂志社的各校代表,于1919年5月2日晚间召开紧急会议。” 不过,许德珩在另一篇文章中,却说这个会是5月2日下午开的。
那么,这个会究竟是下午开,还是晚上开?
据当时还是北大学生的张国焘回忆,是在当晚开,但只是循例举行的社务会议,并非专门为讨论山东问题而开的,“参加者是原有的十多个社员,议程也只是讨论杂志的出版事务”。会上大家不约而同谈到山东问题,愈谈愈激愤,当张国焘提议,由国民杂志社发起,约集北京各校同学举行一次示威游行时,大家轰然响应。于是,会后由国民杂志社通告北大全体同学,于次日晚7时在北大法科第三院礼堂开学生大会,并邀请高师、工专、农专、法专等学校的代表参加。
另据北大学生何思源回忆,“5月2日(他没有说明是白天还是晚上),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饭厅召集学生班长和代表一百余人开会。他讲述了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牺牲中国主权的情况,指出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何思源说他当时是学生班长,参加了这个会,并亲聆蔡氏演说。代表们决定翌日召开全校学生大会,并约北京13间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
这个会,与许德珩召集的国民杂志社的会议,显然不是同一个会。那天北大究竟开了几个相关的会?有哪些人参加了?关于第二天举行各校学生会议的决定,是在哪个会上作出的?各家说法不一,言人人殊。事实上,那天许多学生团体,都纷纷召集自己的会议,商讨抗议办法。
这些大大小小的会议,有些是公开的,有些是地下的。少年中国学会、爱国会、国民杂志社三个团体的少数成员,大约二十余人——据高师学生俞劲回忆,大部分是湖南人和江西人,有匡日休、夏秀峰、易克嶷、熊梦飞等——曾秘密碰头,讨论如何暗杀卖国贼,如何举行暴动。最后决定派人密查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行踪。夏秀峰也证实,最初的计划,是打算在5月7日的国民大会上,“请曹汝霖等出席受质询时,将曹等当场打死一两个,以快人心”;但现在学生们决定5月4日游行,“一定会把卖国贼吓住,再不敢于5月7日到中央公园去出席会议。他们原来的计划,须提前于今天执行,到哪一个卖国贼的家里去(因此时还不知道一定是到曹汝霖家里去),就在哪里动手,能打倒一个卖国贼,就是好的。”
这些来自各校的激烈分子,都把克鲁泡特金的名言“一次暴动胜于数千百万册书报”奉为座右铭。他们已做好明天早上站着走出校门,晚上躺着抬回学校的准备,有的人甚至写好遗书,安排好身后事了。
在经过近四年的启蒙运动熏陶后,这一代的年轻人,还是回到了辛亥革命前那种草莽英雄、暴力革命的起点上。
中国的启蒙运动,与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一个根本差异,即欧洲的启蒙运动立足于“理性主义”之上,而中国的启蒙运动立足于“民族问题”之上。中国的启蒙先驱者,不少人对启蒙运动最重要内容之一的“社会契约”理论,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他们认定民主就是群众的专制,就是革命的暴力,甚至像蔡元培这样的哲人,也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手枪与炸弹历练出来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