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散伙的时刻到了
以前新青年同人也常有意见分歧,在双簧戏问题上,在世界语问题上,在旧戏曲问题上,每每发生争论,都没有影响他们并肩作战。但现在不同了,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国家民族的救亡问题,骤然上升到第一位。文化的争论要让位于政治了。李大钊和胡适不想影响私谊,但时代要把他们拉开。
在新文化运动中风头无两的钱玄同、刘半农诸人,这时已是书剑俱老,渐渐退隐到舞台的边缘了。问题与主义之争,是新青年阵营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论战,但已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他们的声音,已被五四青年的呐喊所淹没,不复一年前清脆响亮;他们的文章,亦不再像一年前那样,具有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锐气与魅力了。
胡适对“谈政治”心存戒惧,不是全无道理的。谈文化时,再怎么争论也可以做朋友,但一谈到政治,不是同志,就是仇敌;不为信徒,便为叛逆了。《每周评论》被封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不了了之。然而,这次争论最终被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标志着新青年同人的合作,已到了“同行千里,终须一别”的时刻了。
在各方人士的奔走营救下,被拘禁三个多月的陈独秀,以胃病为由,经安徽同乡保释,9月16日出狱了。一班老朋友相见,悲喜交集,无限欷歔。李大钊写了一首诗,贺陈独秀出狱:
你今出狱了,
我们很欢喜!
有许多的好青年,
已经实行了你那句言语:
出了研究室便入监狱,
出了监狱便入研究室。
他们都入了监狱,
监狱便成了研究室;
你便久住在监狱里,
也不须愁着孤寂没有伴侣。
当天,北大同学会召开欢迎会,欢迎陈独秀出狱。会议主席张国焘致欢迎辞:“我代表北大同学,热烈欢迎陈先生光荣出狱,并对陈先生狱中所受的迫害,表示深切的慰问。”陈独秀致答辞说:“此后无论是否在北大工作,都将和同学们一道与恶势力作斗争。”
北大评议会正式批准陈独秀辞去文科学长之职,聘为国史馆编纂。但陈独秀已不打算再回北大了。
由于五四运动,原本应该在5月出版的第六卷第五号,拖延至9月才面世。这是由李大钊负责编辑的“马克思研究专号”。10月5日,离中秋节还有三天,秋风渐紧,街上的茶馆开始撤凉棚砌火炉了;银杏树的叶子也开始片片飞扬。一班在京的新青年同人——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沈尹默、周作人——在胡适家碰头,讨论《新青年》的编辑工作。鲁迅因为修理房子,没有出席。
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坐在一起了。以后这样的机会,恐怕也不多了。据《陈独秀年谱》称,“由于《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号’集中刊登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引起胡适的恐慌和不满,胡在会前对沈尹默等人说:‘《新青年》由我一个人来编’,反对大家轮流编辑,再度想独揽编辑权。鲁迅对沈尹默说:‘你对适之讲,也不要你一人编。《新青年》是仲甫带来的,现在仍旧还给仲甫,让仲甫一人去编吧。’于是会议决定,《新青年》自第七卷第一号起,由陈独秀一人来编。”
这表明一度赫赫有名、战斗力甚强的新青年团队,已三衰而竭。沈尹默脱离了队伍;刘半农因为学历低,一直被其他人所轻视,已决心出国留学;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在政治理念和办刊宗旨上的分歧,愈来愈大;钱玄同对新文学的兴趣,似乎也在渐渐消退。
作为《新青年》坚定盟友的《新潮》,因为学生们都搞学潮去了,一卷五号在5月1日出版后,二卷一号拖到10月才出版,第二号又不能按时出。傅斯年、俞平伯都在收拾行囊,准备到欧洲留学去了。
在经过五四运动这场风暴之后,各人似乎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对未来也有了各自不同的期许,产生了若隐若现的隔阂。
11月10日,刘师培病逝。陈独秀主持丧事。在葬礼上,他对友人说:“校中现已形成派别,我的改组计划已经实现,我要离开北大了。” 这是他第一次公开表示要离开北大。蔡元培希望他在北大开一门宋史课,他也拒绝了。他不仅想离开北大,而且想离开北京这个“臭虫窠”。
冬天来临了,三海冰封,雪花飘飘。12月1日,由陈独秀一人编的《新青年》七卷一号出版了。在这期杂志中,陈独秀以全体同人的名义,发表了一篇《〈新青年〉宣言》。《新青年》作为一本同人刊物,办了两年,还没有一篇共同的宣言,现在要散伙了,才发表共同宣言。与其说体现了《新青年》的团结,不如说暴露了他们之间深深的裂痕。
一年前的现在,他们还沉浸在欧洲战争结束的狂喜中,对巴黎和会充满期待;那时,他们的新刊物《每周评论》就要面世了;小兄弟《新潮》也快要出炉了。他们每天在一起讨论五花八门的问题,传阅文章,朗诵诗歌,逛琉璃厂淘宝,下馆子把盏言欢,你开心所以我开心,你愤怒所以我愤怒,一起批判共同的敌人,一起激扬文字,笑傲江湖。
然而,仅仅一年时间,恍如隔世。到了分手之时,才蓦然发觉,在他们中间,竟没有发生伯牙碎琴、管鲍之交一类荡气回肠的故事,有的,只是每个人都成了不同主义的化身,互相对立,虎视眈眈,道不同不相为谋,说分手就分手。
宣言发表之后,新青年阵营就正式解体,各奔东西了。
逃往南方,酝酿组党
对陈独秀的出逃,高一涵也有一段引人入胜的描写:“当时同李大钊计划:想保护陈独秀出京的安全,万万不能乘坐火车或小汽车出京。李大钊挺身而出,自愿护送陈独秀从公路出走。因李大钊是乐亭人,讲的是北方话,衣着又朴素,很像生意人。就在王星拱家里准备一切。时当阴历年底,正是北京一带生意人往各地收账的时候。于是他两个人雇了一辆骡车,从朝阳门出走南下。陈独秀也装扮起来,头戴毡帽,身穿王星拱家里厨师的一件背心,油迹满衣,光着发亮。陈独秀坐在骡车里面,李大钊跨在车把上。携带几本账簿,印成店家红纸片子。沿途住店一切交涉,都由李大钊出面办理,不要陈独秀张口,恐怕漏出南方人的口音。因此,一路顺利地到了天津,即购买外国船票,让陈独秀坐船前往上海。李大钊回京后,等到陈独秀从上海来信,才向我们报告此行的经过。”
李大钊陪陈独秀逃到天津,两人握手而别,陈独秀乘火车(而不是坐船)转去上海,李大钊则返回老家。关于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过程中,发生过什么事情?他们交谈过什么?引起后人诸多猜测,高一涵的文章《李守常先生传略》里说,陈、李二人在途中“计划组织中国共产党”。 于是,1979年出版的《李大钊传》也说,他们在路上“商讨了有关建党的问题”, 这场没有第三者在场的谈话,又是怎么传出来的呢?原话是怎么说的?全不知晓,但同样被史家广泛引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遂成不刊之论。
2月12日,陈独秀抵达上海,一下火车就感冒了,在旅舍里躺了几天。2月14日,他致电吴炳湘:“夏间备承优遇,至为感佩,日前接此间友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