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后人回顾历史,当有无尽的感慨,一方面为那些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所感动,一方面亦为中国文人的通病,扼腕痛惜。陈炯明在广东不正是实行着这个宣言中的主张吗?不正在努力进行政治改革、努力期成一个好政府吗?却不见这些知识分子对他援之以手,没有人去协助他“救火”,没有人参加他的“奋斗”与“决战”,只有陈独秀去帮了他一把,很快也一走了之了,大家“不去扫清天北雾,只来卷起浪头山”,眼睁睁看着陈炯明单枪匹马盖高楼,眼睁睁看着它楼塌了。
在宣言最初署名的16人当中,大部分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只有李大钊一人是中共党员。原来的新青年阵营,除李大钊外,还有胡适、陶孟和、张慰慈、高一涵诸人。而陈独秀、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人,则一律缺席。
李大钊也意识到,好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大异其趣,但碍于胡适的情面,不好推辞,便同意署名,但他担心会引起陈独秀误解,特意写信到上海解释说,好人政府在当前混乱的局势中,未尝不是一种差强人意的办法。
然陈独秀对“好政府主义”,不屑一顾,6月17日,中共在“对时局主张”中,把“好政府主义”轻蔑地斥之为“妥协的和平主义,小资产阶级的和平主义”,并指这种主张“正都是‘努力’‘奋斗’‘向恶势力作战’的障碍物”。 胡适看到批评后,在《努力周报》上公开回应说:“我们并不菲薄你们的理想的主张,你们也不必菲薄我们的最低限度的主张。如果我们的最低限度做不到时,你们的理想主张也决不能实现。”
这两位曾经是文学革命战壕里的亲密战友,虽然还保留着许多美好的回忆与私谊,但在政治上,已是泾渭分明,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了。
刘半农还在国外,他与国内的新青年同人,星离雨散,音问两疏,当然也无从与闻。刘半农因为在北大被人看不起,发愤到法国留学,最终亦学有所成,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获得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他可以自豪地挺起胸脯,衣锦荣归,有足够的资格,与北大的名流教授们比肩而立了。然而,纵观刘半农的一生,真正体现他人生价值的,却不是“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而是出国镀金之前,作为新青年同人,潇洒倜傥,意气风发,“丈八蛇矛笔,横挑马上将”的那些日子。
鲁迅自1920年8月进了北大,在中文系当讲师,因为他在教育部还有一份正职,所以在北大只能兼职讲师,不能当教授。他常说自己思想太过黑暗,他的武器是匕首和投枪,对敌人冷嘲热讽,揭其肮脏老底,撕其虚伪面具,是他擅长的,所以他的杂文所向无敌,但像《我们的政治主张》这类正儿八经向政府提点建设性意见的事,他是绝对不做的,避之唯恐不及。
新青年阵营中的另一位健将钱玄同,也没有参与“救火”活动,他依然埋头研究汉文字,与当年一起反传统的盟友们,早已疏远了,但他对于文字革命,却依然十分激进。1921年后,他提出“疑古”主张,与顾颉刚一起发起了古史辨运动,欲“把今古文的黑幕一齐揭破”。他年轻时曾宣称,凡到40岁的人,不死也该“绑赴天桥枪毙”,1925年,38岁的他,在北京的国语大会上,还振臂高呼:“打倒古文!打倒汉字!打倒‘国粹’!”此时此刻,他真的还相信汉字应该打倒,国粹应该打倒吗?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思想依然年轻?
后人每说及钱玄同,必然要说他当年如何向鲁迅索稿,如何逼鲁迅写小说,仿佛鲁迅这匹千里马,是他这个伯乐发掘出来的。两人关系,亦一度过从甚密,但后来也冷淡了。文人的圈子,从来如此,在这些人之间,本来没有什么利害冲突,正如鲁迅痛恨顾颉刚一样,是什么原因,连顾颉刚自己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人猜测,因为鲁迅不喜欢顾颉刚,而迁怒于和顾氏思想投契的钱玄同。
不管什么原因,最后这两位章太炎的高足,不仅变得形同路人,而且终至反目。钱玄同公开说自己“不认识有一个什么姓鲁的”;而鲁迅也以钱氏主张到40岁就自杀,却不能身体力行,写打油诗挖苦他:“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何妨赌肥头,抵挡辩证法。” (据说钱氏在北大曾说过“头可断,辩证法不可开课”的话。)令了解他们往日情谊的人,不胜欷歔太息。
从复古派蜕变为革命派的钱玄同,踏入该枪毙的年龄之后,壮心与身退,对当年的激烈言论,似乎已颇生悔意。1927年,他向胡适喟叹:“回思数年前所发谬论,十之八九,都成忏悔之资料。今后大有‘金人三缄其口’之趋势了。” 周作人后来亦尝反省:“五四时代我正梦想着世界主义,讲过许多迂远的话。” 感慨之深,而至于悲凉。
1924年10月9日,林纾逝世。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逝世。
?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逝世。
1934年7月14日,刘半农逝世。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逝世。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逝世。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逝世……
陈独秀、李大钊并肩走上了革命之路。1924年,孙文在苏俄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容共”政策,李大钊、毛泽东、张国焘、瞿秋白等一大批中共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共同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1925年3月,孙文病逝。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兵北伐。
1927年4月,李大钊在北京被奉系军阀逮捕,受到严刑拷问,判处绞刑。这位温和的北大图书馆馆长,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4月28日下午1时50分,从容地走上了刑场。呜呼,所谓烈士者,就是像李大钊这样的人,当大黑暗来临之时,黄泉路上,独来独往,天下为重,性命为轻,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国共两党的合作,最终在1927年破裂。国民党在打过长江之后,以“清党”名义,大杀中共党人,直杀得人头滚滚,尸横遍野。陈独秀领导中共的能力与政策,受到党内严厉批评,不得不辞去总书记一职。被誉为“一身结合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陈独秀,胸中空有万里丘壑,可惜流年,忧愁风雨,终于又回到了书桌前,埋头写起《中国拼音文字草案》。但这时已不是北洋政府的年代了,当这批革命者奋力打倒北洋政府以后,才发觉在新政府的统治下,他们连出版《中国拼音文字草案》这样的书,都成了问题,商务印书馆一看见陈独秀的名字,便缩起脖子,顾左右而言他了。
这颗“思想界的明星”、“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就这么黯然陨落了。陈独秀虽然号称“终生的反对派”,但廉颇老矣,再不能有什么作为,只留下一句“我半生所做的事业,似乎大半失败了”的哀叹,1942年5月27日,在孤独中郁郁而终。千古英雄之命,其如斯乎!
1950年12月20日,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去世。1962年6月24日,一代自由主义宗师胡适在台湾去世。1969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国史馆馆长罗家伦去世。
十年生死两茫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