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15世纪中叶以前,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库布拉维(Kubrāwiyya)、亚萨维(Yasawiyya)和纳合什班底(Naqshband)三个教团成为中亚宗教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从15世纪中叶起,纳合什班底教团利用王权的支持,逐渐取代了亚萨维教团的地位,获得了独尊的地位。在布哈拉汗国,宗教与王权互相支持;苏菲派在吉尔吉思人和哈萨克人中的传教活动取得了进展;16世纪末,纳合什班底教团的白帽派和黑帽派进入中国新疆,两派在此进行了长达三百年之久的斗争,对中国南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世纪中叶,中亚文化出现了繁荣景象,布哈拉、撒马尔罕、塔什干等城市成为文化中心;察合台语文学的兴盛是这一时期中亚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在绘画艺术方面,这一时期中亚先后形成了三个流派;这一时期中亚的史学成果卓著,除了翻译一批波斯史学著作外,出现了用突厥语撰写的史书,如《胜利之书精选史》,以及用波斯文撰写的突厥史《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
第一节 宗教
追随昔班尼的乌兹别克人不全都信仰伊斯兰教,存在着多神教教徒。有资料记载,昔班尼在驻军之处曾为军中多神教徒用芦苇和草席修建临时神庙,让他们祭拜。夺取河中政权以后,昔班尼认识到伊斯兰教对统治的重要性,试图把世俗和宗教两种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他自称伊玛目阿勒札曼·瓦·哈里弗·阿勒拉赫曼(Imām al-Zamān wa-Khalif al-Rahmān),意思是“最仁慈的哈里发时代的伊玛目和真主的使者”。汗国的最高统治者——汗在宗教领域内也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汗国以大汗之名念胡特巴。
昔班尼王朝与伊斯兰宗教界的关系决定了苏菲库布拉维、亚萨维和纳合什班底三个教团的命运。帖木儿帝国时期,苏菲教团的地位上升,帖木儿帝国素丹、异密都以苏菲和卓为精神导师;和卓也通过与世俗封建主的结盟攫取了世俗和经济权益。昔班尼王朝统治者们继续着这一传统。在昔班尼王朝,库布拉维、亚萨维和纳合什班底三个教团的谢赫先后充当了汗的顾问或精神导师。作为回报,他们中的许多人被委以诸如首席神学家(Shaykh al-Islām)这类有权势的职位;但不服从汗的谢赫或者不予任用,或者被流放。
开始的时候,昔班尼汗以亚萨维教团首领贾拉鲁丁·阿兹赞(Jalālu’ddīn ‘Azīzān,卒于1507年)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不知什么原因,以后昔班尼将他流放。1贾拉鲁丁·阿兹赞被流放到赫拉特之后,亚萨维教团衰落。1626年,亚萨维教团的阿利姆·谢赫·阿兹赞(‘Ālim Shaykh ‘Azīzān,卒于1632年)写了一部有关亚萨维教团的波斯文著作《来自圣灵的乐章》(Lamahāt min nafahāt al-quds)2, 书中叙述了亚萨维派最后几位代表人物的详细生平资料。到17世纪,亚萨维教团逐渐并入了纳合什班底教团。尽管如此,昔班尼王朝为亚萨维教团缔造者阿合马·亚萨维建造了陵墓,使之成为“突厥人的卡巴(Ka’ba)”,把它比作耶路撒冷的艾尔·阿克萨(al-Aqsa)清真寺,专供昔班尼王朝人朝觐。
16世纪,库布拉维教团的主要代表人物胡赛因·花剌子密(Husayn Khwārazmī,卒于1551年)生活在花剌子模和撒马尔罕,受到了昔班尼汗的尊敬,该教团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瓦克夫和济贫院)。尽管如此,库布拉维教团在与纳合什班底教团的竞争中失利,纳合什班底教团谴责他们是隐匿的什叶派。3在塔什干,胡赛因·花剌子密的信徒与纳合什班底教团成员鲁提夫拉赫·楚斯提发生了激烈冲突,昔班尼王朝统治者对这次斗争做出了有利于纳合什班底教团的裁决。此后,库布拉维教团开始衰落。到17世纪,库布拉维教团逐渐被纳合什班底兼并。不过,库布拉维教团以弱势地位一直维持到19世纪,教职人员分布于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区、卡拉卡尔帕克区,以及土库曼斯坦的塔沙乌兹区,中心仍在花剌子模绿洲。在此期间,主持教团工作的有布哈拉大毛拉谢赫帕延达·萨克达里(Shaykh Pāyanda Sāktarī),另外一些谢赫在撒马尔罕、塔什干、希萨尔、巴达克山和喀布尔活动。
昔班尼汗在以亚萨维教团首领贾拉鲁丁·阿兹赞为精神导师之时,在占领赫拉特城之后处死了纳合什班底教团教主和卓雅希亚(Khwāja Yahyā),纳合什班底教团受到打击。在贾拉鲁丁·阿兹赞被流放以后,昔班尼又选择纳合什班底教团谢赫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此后,纳合什班底教团的势力开始强大起来。
纳合什班底教团战胜亚萨维教团和库布拉维教团成为中亚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教团,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教派的一致性。在库布拉维教团、亚萨维教团和纳合什班底教团三个教团中,库布拉维和亚萨维是以拥护阿里为宗系的教团,像大多数神秘主义教团一样,它们突出阿里的作用,而纳合什班底教团则把世系追溯到先知的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这一点与宣称信仰逊尼派的昔班尼王朝是一致的,因此,该教团得到了河中政权的保护,并对亚萨维教团的阿里派系和实行赞念齐克尔等信仰习惯发起攻击(攻击了几个世纪),并谴责库布拉维教团是隐匿的什叶派。
第二,纳合什班底教团的教义符合昔班尼王朝的内外政策。14世纪后期,纳合什班底教团创始人巴哈丁·纳合什班底提出了四条修行原则:修道于众;巡游于世;谨慎于行;享乐于世。这种修行生活一反以往隐居修行,提倡出世思想。15世纪末期,纳合什班底教团第三任教长乌拜杜拉·阿赫拉尔和卓(1404—1490) 提出苏菲教徒应该干预政治,他认为政治和社会活动是纳合什班底教团精神追求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阿赫拉尔的理论为纳合什班底教团与统治政权建立联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他的学生马黑麻·哈孜(Muhammad Qāzī,卒于1516或1517年)得到了塔什干统治者的保护,并依据萨里法撰写了《论统治艺术》一文,发展了他的理论。此后,纳合什班底教团第五代教主玛哈图木·阿杂木(Makhdūm-i A’zam,1461—1542)将它完善,在《论对素丹的劝诫》(Risāla-i Tanbīh al-salātīn)一文中,玛哈图木·阿杂木按《古兰经》原则构建了理想的伊斯兰国家观念,在伊斯兰国家的构架中,最高统治者被置于核心地位,这些思想符合昔班尼王朝统治者的要求。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这一理论鼓舞了中亚和印度的苏菲教团,阿赫拉尔的后代以此理论为依据,以撒马尔罕为基地形成了对布哈拉汗国政权有着极大影响的集团。在积极干预政治的理论指导下,纳合什班底教团教徒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布哈拉汗国政权之中。布哈拉的纳合什班底教团和卓赘巴依家族与统治王室联姻,家族成员中的大多数人或者被公认为首席神学家,或大法官(Qāzī al-Quzāt),成为布哈拉汗国的一股重要的势力,这种地位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纳合什班底教团教徒对布哈拉汗国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怂恿昔班尼王朝发动对波斯的“圣战”,宣称消灭什叶派“红头军”是乌兹别克人义不容辞的宗教义务。阿赫拉尔的朋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