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节 文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16世纪,除了塔吉克人说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外,正在形成中的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以及土库曼、吉尔吉思人都说突厥语。由于受当地突厥语居民的影响,哈萨克人说的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乌兹别克人的乌兹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葛逻禄语组,乌兹别克语分三大方言:克普恰克方言、乌古斯方言、葛逻禄或察合台(东南部)方言;土库曼人的土库曼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语组乌古斯·土库曼次语组;吉尔吉思人的吉尔吉斯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吉尔吉斯—克普恰克语组。中亚南部的阿富汗是一个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地区,16世纪,阿富汗的哈扎拉人和塔吉克人说波斯语,17世纪以后,普什图语成为阿富汗的主要书面语,普什图语属于印欧语亚系的印伊语。由于伊斯兰宗教教育的需要,中亚地区还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

在16—18世纪下半叶,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吉尔吉斯语和塔吉克语都采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其中,哈萨克文、乌兹别克文、塔吉克文是较为成熟的文字,吉尔吉斯文正在定型之中,这种状况持续到19世纪中叶俄国征服时期。17世纪以后,阿富汗普什图语用变体阿拉伯字母书写;达里语用波斯文书写。

16世纪以后,卫拉特人中的准噶尔部在天山以北地区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卫拉特人说一种西蒙古语方言,17世纪中叶以前,他们用维吾尔字书写蒙古语。17世纪中叶,著名的卫拉特高僧咱雅班第达根据卫拉特方言的一些特征对维吾尔—蒙古字进行了一些变动,于是创制了蒙古托忒字。该字体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卫拉特口头方言的细微差异。因此卫拉特人把这种更容易理解的字称为“Todo”字,蒙古语意为“明白”。17世纪初期,卫拉特蒙古人用托忒字书写了大量宗教、天文、历史和语言等著作。

在帖木儿帝国时期,中亚文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到了15世纪后半叶,由于统治王朝政治衰微、经济凋敝和北方游牧民的侵入,中亚文化逐渐走向衰落。16世纪初,布哈拉汗国的统治者们采取主动态度,继承帖木儿时代的文化遗产。有关昔班尼本人的文化水平,历史学家的记载不同。被昔班尼赶出撒马尔罕城的巴布尔说:“昔班尼是一位毫无教养的粗人。” 16萨法维王朝伊斯迈尔之子萨姆·米儿咱在其著作中批评说:“他土里土气,却自以为精通所有艺术。”而现代作家西蒙诺夫认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昔班尼可与帖木儿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齐肩。无论如何,昔班尼本人及其后继者崇尚文化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

为了赶上帖木儿后王的文化水平,昔班尼曾师从回鹘学者,用乌兹别克文练习写诗,并在布哈拉学习《古兰经》,还经常与宗教界学者讨论伊斯兰教教义。忽春赤汗在位期间,令人将一些波斯文、阿拉伯文著作翻译成突厥文(察合台文),在他的授意下,波斯人拉施特写的《史集》和叶兹德的《帖木儿史》被译成突厥文。奥贝都剌汗兴趣广泛,能用阿拉伯文、波斯文和突厥文写诗。海答儿在《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中曾评价说:“他能写七种不同的书法,但写得最好的是纳斯乞体(Naskhi)。他抄写了好几部《古兰经》,把它们送到默伽和默德那(即麦加和麦地那)两圣城。……他藏有突厥、阿拉伯和波斯各国诗人的诗集。他精通音律,他的若干歌谱至今仍被乐师歌唱。” 17到奥贝都剌统治时期(16世纪30年代),乌兹别克人吸收帖木儿王朝文化传统的过程基本完成。“布哈拉成了文艺和学术的中心,可以和速檀忽辛时代的赫拉特相媲美。” 18

16世纪,中亚文化中心从赫拉特城转移到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城。1507年,昔班尼灭亡了在呼罗珊实施统治的帖木儿王朝,赫拉特城丧失了作为中亚文化中心的地位,科学、文学和艺术界的代表人物纷纷来到河中地区。到16世纪下半叶,布哈拉、撒马尔罕、塔什干等城市已经成为文化中心,不仅封建主和大臣的官邸成了文化基地,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居住区也是文化活跃的地方。在布哈拉、撒马尔罕、塔什干等城,经常举行文化聚会。塔什干和沙赫鲁克希雅(Shahrukhiya)两城频繁地举行文艺集会,与会期间,各地诗人、学者和智者展开竞赛,诗人兼历史学家哲鲁丁·瓦撒夫(Zaynu’ddīn Wāsifī)就是一位积极参与者。

布哈拉汗国发扬了帖木儿帝国设立藏书院的传统,设立了许多图书馆,特别是宫廷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得到奥贝都剌汗及其子、酷爱书籍收藏的阿布·阿吉斯汗的赞助。图书馆不仅收藏书籍,而且招揽著名书法家在馆内制作手抄书。布哈拉宫廷图书馆馆长速檀·米拉克(Sultān Mīrak)把来自赫拉特的艺术精英们招到馆内,他们与当地艺术家一起把从赫拉特收藏中带来的著名书稿重新排印出来,其中有萨迪写于1500年的《蔷薇园》(Golestān / Gulistān),贾米写于1509年的《给贵族的礼物》(Tuhfat al-ahrār),纳瓦伊写于1491—1492年的《五卷书》。

16世纪,中亚文学具有三个特征:第一,用乌兹别克语和塔吉克语创作的宫廷文学和宗教文学在河中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苏菲派主题和颂辞赞语流行。第二,察合台语文学的兴盛。第三,形式主义占据上风,16世纪上半叶的作品中,内容空洞的语言堆砌和大肆渲染占据上风,这种现象到了16世纪末才有所转变。

布哈拉汗国初创之时,统治者招揽文人到宫中,这些宫廷诗人的主要作品是歌颂布哈拉汗的。如负有盛名的诗人卡马鲁丁·比纳依(Kamālu’ddīn Binā’ī)在撒马尔罕为昔班尼汗效劳。19比纳依的诗歌集囊括了波斯古典诗(两行诗、颂词、颂诗、四行诗和短诗)的所有风格。他写了两部韵文诗集、两部昔班尼汗的战争史《昔班尼传》和《汗战功记》,两篇有关音乐的论文和诗歌《比赫鲁兹与巴赫兰》(Bihrūz o Bahrām)。《昔班尼传》和《汗战功记》内容相同,后者的篇幅较长,主要是多了一些诗句和《古兰经》中的一些章节,辞藻华丽。据乌兹别克学者的分析,《汗战功记》是《昔班尼传》早先的一种抄本。“看来,《汗战功记》雕琢华丽的辞藻使游牧的乌兹别克人的首领和他的亲信不满意,因此,他叫比纳伊简化叙述方式,使它通俗一些。” 20

赛菲·布哈里(Sayfī Bukhārī,卒于1503或1504年)是一位擅长古典诗格律阿鲁兹(‘Arūz)的理论家。他是在布哈拉或赫拉特的文化氛围中长大,深受贾米和纳瓦依著作的影响,他在1487年之后一直居住在布哈拉,直到去世。赛菲写了两部歌颂艺人和市民阶层代表人物(如雕塑家、铁匠、鞋匠、面包师等)的诗集;他还写了《论音乐》、《论诗歌谜语》(Risāla-i mu‘ammā)和《论古典格律》(Risāla-i ‘arūz)三篇论文。赛菲被认为是都市(艺人)诗歌运动的奠基人 21,他的著作对后代文人的文学素养产生了影响。

阿布杜尔·拉赫曼·穆斯菲奇·布哈里(‘Abdu’l Rahmān Mushfiqī Bukhārī,1522—1588)以讽刺诗闻名。他在布哈拉接受教育,1564年,成为撒马尔罕素丹·赛义德图书馆管理员。1577年,他在印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