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坎德·巴达姆(Kand-i Badam)的村庄生产的杏仁出口到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和印度。
在这一时期,畜牧经济仍是哈萨克人、吉尔吉思人和土库曼人的支柱产业。在中亚绿洲的草原和山脉中,哈萨克人、吉尔吉思人、土库曼人,以及部分乌兹别克人和卡拉卡尔帕克人仍以游牧业为主。随着封建化的深入,封建主利用自己对牧地的支配权占据了最好的牧场和最便于过冬的地带。在哈萨克草原,俄国的侵占加速了哈萨克牧民的破产,在1756年,沙俄政府明文规定禁止哈萨克人把牲畜赶到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冬季牧场去。
在这一时期,中亚手工业的情况比农业要好一些。在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初,中亚手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是布哈拉汗国,它的纺织业和造纸业继续成为中亚的强势产业。到17世纪下半叶,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制造的书写用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远销欧洲和中国西部地区。在布哈拉汗国,武器制造、皮革业、地毯织业、陶器业也很发达,布哈拉城市手工业以高度专业化著称。18世纪初期的诗人赛义多纳萨菲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了布哈拉城有200多种行业。13在一个相当大的地区范围内,布哈拉仍是手工业和商贸的中心。但由于封建战争,布哈拉城在18世纪30年代衰落,在布哈拉,只有两个街区还住有居民,按历史学家的记载,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撒马尔罕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到1735年,几乎已经完全没有居民了。14
17世纪,中亚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处于不利的地位,海路的开辟削弱了中亚国家的过境贸易。16世纪海路的开辟,古代商路普遍改变了路线,特别是贯穿欧亚的干线,这种情况导致在欧亚通道上起桥梁作用的中亚城市衰落,导致生产和消费普遍下降,仿佛有点回到自然经济的状态上。15这一情况的消极后果在17世纪反映出来。17世纪以后,中亚国家更多的是与中国、伊朗、印度、俄国等周边国家发生贸易关系。
17世纪,布哈拉与希瓦汗国的贸易可沿陆路和水路进行,尤其是利用阿姆河。例如,满载着玉米的船只从南方帖尔穆兹的克利夫(Kelif)码头出发驶向花剌子模。布哈拉商人一直充当着哈萨克人、卡尔梅克人和叶儿羌汗国诸族的中间商,他们主要与哈萨克人、土库曼人和吉尔吉思人等附近的游牧民进行贸易,游牧民把他们的畜群赶到定居绿洲的边境上,中间商收购后在布哈拉的市场上转卖。
随着费尔干纳独立政权的建立,费尔干纳盆地与中亚其他地区的交往频繁起来。费尔干纳盆地在西面有一个豁口,即忽毡的出口,它是浩罕汗国与布哈拉和希瓦汗国联系的重要出口。在费尔干纳的东南方,沿山间峡谷有一条只能驮载而行的商路,这条商路一直通向喀什噶尔,它联系着浩罕汗国与东方的贸易。
在对外贸易中,中亚与中国的贸易还在继续。1619年,波斯沙赫阿拔斯一世邀请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商人到他的宫廷,了解他们每年去中国(Cathay)的商队所走的路线和花费的时间。16长期居住在吐鲁番的布哈拉人充当准噶尔人的贸易代理人,1675—1676年间,准噶尔首领鄂齐尔图把毛皮、奴隶和马匹让布哈拉人带到北京销售。17
在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商人经营的转手贸易中,中国货是他们转卖给俄国商人的主要商品,有些商品还被中亚商人垄断。从17世纪上半叶起,中国的大黄(被认为是万能药品,作为染料也很有价值)成为布哈拉商人对波斯和俄国出口的垄断商品 18,布哈拉商人对中国大黄的垄断长达近两百年的时间。1653年,仅一个商人就带了671公斤大黄去俄国城市托木斯克。191738年,布哈拉商人答应每年给驻恰克图的俄国官员提供32.7吨来自中国的优质大黄,以交换西伯利亚毛皮20; 有两个布哈拉家族在1772年以后大约四十五年间每年向俄国政府运送16.38吨大黄。21当准噶尔人阻隔了布哈拉商人前往中国的交通以后,布哈拉商人以高价从准噶尔人那里购进中国商品,特别是麝香和海狸香。在此期间,和田、喀什噶尔和克什米尔的商人们纷纷来到布哈拉的市场交易。
布哈拉与中国边疆喀什噶尔和叶儿羌的经济往来除了贸易外,还有着生产上的联系。1685年,喀什噶尔开始为布哈拉中间商生产销往西伯利亚的赞丹尼奇布、卡尔巴丝和印花布。
在与西方的贸易中,布哈拉汗国与俄国、波斯继续着以往的贸易,从中亚的情况来看,西欧商业还未渗入中亚,欧洲各国开办的公司在中亚没有代理人,即使在河中地区的中亚腹地也很少见到西欧商人。不过,中亚国家与俄国的贸易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俄国对伏尔加河流域的征服,阻隔了中亚商人与东欧国家的贸易,因此,中亚与俄国的贸易量扩大。1619年,一位布哈拉商人一次托运到喀山的货物就有赞丹尼奇布1294匹、其他各类棉布223匹、饰带300条、印花布70米、丝4.5公斤等。22根据粗约的统计,17世纪,双方贸易总额每年将近十万卢布,在俄国经阿尔汉格尔斯克港的出口贸易中,它占了将近五分之一。23
17世纪以后,沿里海与俄国进行的贸易发展起来了,最重要的一条商路通过土库曼—萨洛尔人游牧的曼格什拉克,沿这条道路由俄国输入中亚的商品有皮毛、皮革、呢绒、器皿、金属制品;从中亚输出俄国的是棉织品、丝织品、刀剑和香料。到18世纪,奴隶贸易仍然存在,这项贸易的最大承办商是花剌子模人、哈萨克人、土尔扈特人和土库曼人。奴隶来源除了战俘外,还有饥荒年头父母卖出的子女。1740年,波斯沙赫纳迪尔在希瓦汗国发现并释放了大约12000(又有一说是20000)名波斯奴隶。18世纪,甚至在19世纪早期,还有大批波斯战俘被带到布哈拉和希瓦的奴隶市场上出售。19世纪70年代,畜奴最多的布哈拉奴隶市场仍然在进行着奴隶买卖。
从18世纪起,除了以往的阿斯特拉罕、喀山等城市外,奥伦堡、特罗伊茨等要塞成了俄国与中亚交往的政治和商业中心,这些要塞的建立加强了中亚与俄国的经济联系。奥伦堡在1735年兴建后不久就成为布哈拉商人与俄国贸易的重要中心。布哈拉商人除了继续前往阿斯特拉罕城贸易外,更多的是到奥伦堡贸易。他们从塔什干出发,顺锡尔河而下,再北上到奥伦堡,或者继续向西越乌拉尔山前往莫斯科。塔什干之路日益成为布哈拉商人前往奥伦堡的要道,在这条路线上,布哈拉商人与塔什干商人展开了竞争。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中亚商人从沿途贩卖的行商转为坐商。沿阿斯特拉罕、喀山到莫斯科一线的商人中,有些商人的最终目的地是莫斯科,而有些商人为了获得他们的要价,在沿途的城市逗留几年。布哈拉人可以在阿斯特拉罕的商埠旅店住上十年、十五年,或者定居在那儿。阿斯特拉罕城1747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在阿斯特拉罕男性居民中有469个布哈拉人。24在托波尔斯克(Tobol’sk)和西西伯利亚,有布哈拉侨民区,在喀什和吐鲁番也有长期居住的布哈拉人。
在中亚与俄国的贸易中,商队常常与官方使节一起旅行。16世纪,中亚汗国与俄国开始了使团互访,17世纪,商队随使团而行的情况普遍起来。随使者到俄国的中亚商人可以免交进口税和销售税,而且还可以买到在公开市场(Zapovednye tovary)上买不到的货物,有时甚至可以到当时不向外国人开放的都城莫斯科或彼得堡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