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节 社会经济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这一时期,中亚商人加强了与印度的贸易,在布哈拉城的印度区内,住着来自旁遮普和拉其普的商人和高利贷者。此外,印度富商还雇佣住在阿斯特拉罕的布哈拉人为代理商,或是借钱给他们,或是直接为他们提供周转资金。25由于萨法维王朝与莫卧儿帝国争夺阿富汗的持久战争,从伊朗到印度的内陆贸易受阻,导致阿富汗经济衰落。原来靠商队维持繁荣的城镇全面走向衰落,经济与政治的重心逐步向农村转移,向控制土地财富转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747年阿富汗建国。

* * *

1 〔苏联〕帕·彼·伊凡诺夫:《中亚史纲》,《中亚史丛刊》1983年第1期,第50页。

2 〔苏联〕帕·彼·伊凡诺夫:《中亚史纲》,《中亚史丛刊》1983年第1期,第45页。

3 同上书,第79页。

4 〔苏联〕帕·彼·伊凡诺夫:《中亚史纲》,《中亚史丛刊》1983年第1期,第50页。

5 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5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34页:“还有新的游牧民涌到。”然而,17—18世纪上半叶大批游牧民涌入中亚的现象没有见到其他文献有记载。

6 〔乌兹〕艾哈迈多夫:《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第176页。

7 同上书,第98页。

8 同上书,第98—99页。

9 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5卷,第345页。

10 〔乌兹〕艾哈迈多夫:《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第111页。

11 〔苏联〕 Б. Г.加富罗夫《中亚塔吉克史》第328页记载:16世纪初,河中地区的居民,按职业被分为两类,即农民和基什拉克的居民(基什拉克尼申),基什拉克指游牧部落的过冬处所,16世纪末,基什拉克尼申一词开始作为与沙赫尔尼申(城市居民)一词相对立的名称,用来称呼任何乡村地区的居民。根据基什拉克尼申一词含义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即乌兹别克游牧民向定居生活过渡的过程,在16世纪末特别加快起来。

12 V. V. Barthold, Four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Vol.I, p.67.

13 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5卷,第335页。

14 〔苏联〕帕·彼·伊凡诺夫:《中亚史纲》,《中亚史丛刊》1983年第1期,第61页。

15 同上书,第52页。

16 C. Adle, Irfan Habib,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5, p.411.

17 Ibid., p.413.

18 Ibid., p.411.

19 Ibid..

20 Ibid., p.415.

21 Ibid., p.411.

22 C. Adle, Irfan Habib,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5, p.411.

23 〔苏联〕帕·彼·伊凡诺夫:《中亚史纲》,《中亚史丛刊》1983年第1期,第53页。

24 C. Adle, Irfan Habib,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5, p.409.

25 Ibid., p.414.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