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返回上一页

“新型冠状病毒”疾病命名发展探究

时间:2023-04-12 06:20:49

邢露露 邬菊艳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新冠自暴发以来,对人类生活产生极大影响,与该疾病相关的语言和文化现象也日益引起学界关注,如杨全红、胡萍萍探讨了“火神山”与“雷神山”英译、COVID-19、herd immunity(群体免疫)和sovereign immunity(主权豁免)汉译问题[1];周红霞、梁步敏考察了Wuhan Virus、China Virus等污名化问题[2];殷健则提出“新冠肺炎”相关术语的命名在西方出现了消极传播与构建,有损中国文化安全[3],已有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新冠术语的理解,是本研究的起点。但是,本文认为,新冠病毒和疾病名称不仅是静态的术语,更是动态发展的命名过程,这个过程与人类对该病毒和疾病的认知过程协同发展,而且这种动态命名机制对很多流行性疾病具有普遍性价值,非常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

本文将梳理汉语名称“新冠肺炎”与英语名称COVID-19在不同时段的发展历程,探讨该新术语的起源、发展与确定的过程。新冠病毒起源时期,人们采用“范畴化”策略命名病毒,将其初步归类,便于研究治疗;新冠病毒发展时期,感染病例不断增加,人们不自觉采用“信息回避”策略再次命名病毒;新冠病毒成熟确定时期,人类对该病毒基因序号、疾病特征、感染病毒后患者的临床反应以及治疗措施均已有足够认知,权衡多种因素命名,采用“综合”策略正式命名。

1 范畴化

范畴(category),即类别。人们基于互动体验,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以主客观互动为基础对事物进行归类,由此产生类别。范畴化(categorization),即分类的认知心理过程,是人类从千差万别的事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的过程[5]78。范畴化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范畴化是范畴形成的基础,而范畴则是范畴化的结果。范畴和范畴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水果”是一个范畴,苹果、香蕉、橘子属于这个范畴中的典型成员,西红柿则属于“水果”范畴中的边缘成员。当圣女果新产出时,人们将其认知为小的西红柿,小西红柿属于西红柿;同时,圣女果一般都生吃,与“水果”范畴中的典型成员苹果、香蕉和橘子有共同特征,由此,圣女果被认知为“水果”范畴,这是圣女果被范畴化的过程。新冠肺炎疾病的汉语和英语名称的命名也经历了范畴化的认知过程。

国内,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卫健委首次将这种新近出现的传染性疾病对外公布时称之为“不明原因肺炎”,2020年1月3日则认为这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在后续的基因组定序研究中发现,引起该疾病的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球形、上有皇冠凸起,是一种“冠状病毒”,因此2月7日,国家卫健委将病毒汉语名称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而由该病毒引起的肺炎则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国际,2020年1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将疾病暂时命名为2019-nCoV,n表示novel(新型),CoV表示Coronavirus(冠状病毒);1月30日,世卫组织又将疾病名称修改为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2019新型冠状病毒急性呼吸道疾病);2月11日,世卫组织最后将疾病名称正式确定为Coronavirus Disease 2019(2019冠状病毒病),简称COVID-19。

以上新冠疾病命名过程表明,随着人类对该疾病认知的不断深化,该疾病命名呈现动态发展趋势。具体而言,新冠起源初期,医护人员发现该疾病伴随咳嗽、感冒、发烧等肺炎常见症状,且肺部最先发炎,称其为“不明原因肺炎”或“新型肺炎”,表明该疾病隶属“肺炎”范畴。而“肺炎”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放射性肺炎等,细分后的范畴导向更加明确[6]。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类肺炎主要由某种病毒引起,由此将其命名为“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表明该疾病隶属“病毒性肺炎”范畴。尽管该阶段并不清楚由哪种病毒引起,但这种范畴化的命名机制可为研究和医护人员抗击疫情提供明确的导向:进一步寻找引起该疾病的特定病毒。“病毒”范畴中,根据病毒形状不同,可分为球状病毒、砖状病毒、链状病毒、冠状病毒等。因此,“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名称显示该疾病隶属“冠状病毒肺炎”范畴,此时,人类对这种不明原因病毒的认知更为深入了。后续又对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一代一代的变异株进行研究,发现该病毒的多种变异株基本在“冠状病毒”范畴内发展,世卫组织则用希腊字母将其命名为“α株”(阿尔法株)、“β株”(贝塔株)、“Δ株”(德尔塔株)、“ο株”(奥密克戎株)等,这些病毒都属于“新型冠状病毒”范畴。因此又有了“阿尔法病毒性肺炎”“贝塔病毒性肺炎”“德尔塔病毒性肺炎”和“奥密克戎病毒性肺炎”等疾病名称。

从“不明原因肺炎”到“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再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及“奥密克戎病毒性肺炎”等名称发展的过程,与人类认知病毒和疾病的认知发展过程相协同,而这两者的发展过程本质始终遵循范畴化的认知思维模式。又如2022年全球开始兴起不明原因儿童肝炎,据世卫组织报告,5月17日,全球已出现超过400例不明原因儿童肝炎病例,研究人员正在对致病原进行调查。与新冠初期命名十分类似,因不确定此次疫情致病原,运用范畴化策略初步归类为“不明肝炎”,确定“肝炎”范畴后,我们可以预见科研人员将沿着这一范畴继续细分,不断深化认知。总而言之,范畴化的认知思维方式对疾病名称的命名和疾病本身的探索道路具有普遍性意义。

2 信息回避

回避,是人类应对充满不确定性世界的一种普遍方式。无论出于主动或被动原因,人们通常会存在拒绝、避免或延迟获取可利用信息的规避行为,因此,回避,也常被称为“信息回避”或“信息规避”。信息回避是一种不寻求信息的特殊行为[7],信息回避驱动因素大致可分为个人因素、信息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包括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认知因素是指人们为了减少认知努力,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认知结果相似的信息,以避免认知失调;情绪因素是指人们面对过载信息,会产生不满意感与倦怠情绪,面对与自己认知相矛盾的信息易产生焦虑不安、失望恐惧等负面情绪。信息因素,体现在信息数量、信息质量与信息表现形式上,信息数量过载,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信息与用户之间的可信度、相关性与互动性难以确认,以及各种不同信息表现形式,都会影响用户信息回避。环境因素,包括社交媒体特征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社交媒体特征因素,根据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个人、行为与环境三者之间存在交互决定关系[7],环境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而作为无数用户线上活动的主要场所的社交媒体,势必也会对个体用户行为产生影响;社会性因素,则包括政治影响、文化价值观等其他因素。

新冠疾病命名过程中也常常体现信息回避动因,例如,信息回避驱动因素对污名化名称的出现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个人因素中,认知冲突与负面情绪是污名化原因之一。

提醒您: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疾病命名发展探究》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新型冠状病毒”疾病命名发展探究》在线阅读地址:“新型冠状病毒”疾病命名发展探究

123
经典故事
空屋子里的眼泪
欠你的一滴眼泪
眼泪
汪发发谈恋爱
冰雕恋人
莫在婚姻里谈恋爱
地下恋爱
每一朵百合都要恋爱
和前妻再谈一次恋爱
这一场恋爱是电影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