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返回上一页

“遮蔽”与“解蔽”: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及其应对

时间:2023-03-27 11:00:58

陈国华,郑磊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59)

话语既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理论诠释向实践转化的重要媒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由观念倡导向意识形态权力跃升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认不认可、传播效果强不强,关键在话语。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解和话语效应离不开语言表达与时代语境的有机结合”[1]。当前,以大数据、强算力算法和深度学习为主要基础,人工智能日渐依托其多场景、个性化技术优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态格局重塑的决定性力量。然而,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现实张力,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2]116,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与载体更新的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工具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合理表达产生“遮蔽”风险,亟须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有效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向趋势,成为关乎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本课题沿循何以可能——何以表现——何以可为的研究理路,深入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何以可能,系统梳理人工智能“遮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与传播的多元风险何以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解蔽”人工智能技术负面效应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何以可为的基本路径,以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实效,实现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一、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何以可能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界限与实践范式的深度变革,“智能思政”[3]科学概念呼之欲出。以精准化、数据化、智慧化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为契机,思想政治教育在话语描述、话语解释、话语建构层面展现出全新发展图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由此成为可能。

(一)话语描述:话语叙事的精细化数据呈现

话语描述指向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叙事—呈现层面。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是指话语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勾勒、反映与呈现。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程中,话语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的整体性把握较多建立在经验性的惯性思维基础之上,由此往往致使“话语本身无法描述、表达、输送、转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或内容”[4]。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的可测量性实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日渐成为可能。

其一,精细化数据考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准度。在“智能思政”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客体、介体、环境等诸多结构要素得以按照既定理论模型被架构为对应参数并遵循一定的预设路径进行独立运转,由此生成的庞杂数据痕迹在智能程序的捕捉筛选、聚类分析和兼容处理后建构呈现为各类相对具象化的思政“数字画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据此得以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趋向、观念变迁、思想动向开展精细化数据考察,话语描述准度显著增强。

其二,深度化数据挖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效度。话语描述效度关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受众内在需要的满足。“教育人,这很好,但困难正在于正确地挑出对他们最重要的东西。”[5]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而言,如何准确把握与体现话语受众“最重要的东西”以满足主体内在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的重要本质规定。借助强算力、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对社会成员的“数字画像”进行深度化数据挖掘和反思,进而准确获取话语受众的真实价值愿景和社会现实需要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据此得以将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内容以更为契合主体价值期许的方式进行呈现,话语描述效度也相应得到有效提升。

(二)话语解释:话语内容的对象化学理阐释

话语解释指向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阐释层面,这一指向意在借助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体内容的对象化阐释,帮助话语受众突破理论文本的抽象演绎,实现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核心要义的真切感悟与领会。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话语传播实践中往往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内容始终无法有力地说服话语对象,其根本缘由便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微观领域中的解释退隐,或者说是解释力的匮乏”[6]。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释力的大幅提升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日渐成为可能。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内容解释上化繁为简,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深刻理论逻辑“化约”为个性化的生动叙事。在智能算法等技术赋权下,虚拟现实、元宇宙等全新媒体形态日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主要解释载体,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感官全方位参与的话语生态中,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单调乏味的学理性话语内容被转化为更加契合话语受众认知水平与具身体验的生动化叙事。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解释方式上不拘一格,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精确制导。超强算力、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技术支撑,以此为依托,“智能思政”能够在极短的运算周期内从海量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精准解析、破译及绘制话语受众的思维和行动导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据此可以准确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具体情况,进而有的放矢地根据个体实际需求定制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释方案,真正做到精准施策、精确制导。

(三)话语建构:话语价值的深度化技术塑造

话语建构指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质的价值—建构层面。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作为一种价值传播和劝导行为,其终极旨归就是“明确告知人们应该信仰什么、拒斥什么,如何让我们信仰的价值获得恒久性,值得人们为此不懈地去奋斗与追求”[7]。因此,无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的外源环境和内部结构如何改变,其核心功能都必须始终紧紧围绕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变化需要运转。在信息过载的数字语境下,伴随着算法、符码、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与解释流程中日趋占据主导地位,内容如何推送、推送何种话语内容等诸多议程在一定程度上都由人工智能程序决定。由此,人工智能得以超越技术范畴,演变成为一种全新而强大的权力形态。技术权力的强势跃迁赋能意识形态建构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变革亦成为一种可能。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批判性逻辑的理性建构。批判性逻辑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自身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批判辩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行为预测、机器决策等功能机制,能够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全天候、全过程、全覆盖的动态监测,研判错误意识形态话语动向,从而在主流价值的话语引导框架内实现对多元价值话语的批判、引领与转化,在剔除异质价值话语生存空间的同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高势位”,有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性逻辑的强势回归。建设性逻辑注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自身建设性与科学性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嵌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实践日渐向着智慧化、智能化路径发展,随着话语主客体自由支配时间的明显增加,人的主体地位和本质得到彰显,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明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自身的结构要素、运作逻辑和内在体

提醒您:因为《“遮蔽”与“解蔽”: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及其应对》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遮蔽”与“解蔽”: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及其应对》在线阅读地址:“遮蔽”与“解蔽”: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及其应对

1234
经典故事
跛脚的孩子
艾奈斯和王丽都的故事
猫和老鼠的故事
青年的遭遇
阿卜杜拉.法兹里和两个哥哥的故事..
牧人和匪徒的故事
国王和宰相
盒子里的珍珠
小红帽
小木偶奇遇记
热门书籍